前沿搜索:
就诊指南资讯中心 Topics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简介(2)

作者:admin 日期:2012年01月29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三病区
一、科室基本情况:
    口腔颌面外科三病区是以诊治口腔颌面-头颈部各种肿瘤为主的专业病区。范围包括口腔内和涎腺发生的各种良恶性肿瘤,面颈部其它组织来源肿瘤。本病区注重疾病的综合治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保护及修复患者器官功能。尤其是近年来,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的应用在保存腮腺恶性肿瘤面神经功能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疗效。本病区治疗疾病以人为本,对每一个患者的疾病在遵从疾病治疗的原则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设计,使患者能够接受到最优化的治疗。
二、人员组成:
  病区主任:张杰
  医生:7人,其中副高职以上专家:5人。
  护士:12人
三、地理位置: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病房楼13层
四、专业特色:
口腔颌面部肿瘤
  良性肿瘤可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根治,恶性肿瘤则强调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辅以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
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由于肿瘤手术、创伤及发育畸形导致的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严重影响功能和外形。通过各种组织瓣移植,结合应用各种人工材料,修复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恢复功能和外形,显著提高生存质量。
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治疗
  包括各种面颈部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淋巴管畸形的治疗。对于动脉来源的血管畸形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其它种类治疗包括激素治疗,药物注射治疗,激光治疗以及切除成形。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应用放射性粒子125I和103Pd植入瘤区治疗各种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目前该项治疗对于腮腺恶性肿瘤疗效显著,同时保存了患者面神经功能;对于手术禁忌的患者,该治疗也有明显的治愈或缓解效果。
面神经损伤治疗
  本病区在先进的神经肌电图仪检测下,采取减压,吻合,神经移植,筋膜悬吊等方法治疗各种面神经损伤,同时配合术后面神经功能训练,神经营养,使多数早期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得以恢复,陈旧性面神经损伤患者面形和功能有所改善。
五、专家介绍
赵福运 教授 主任医师
  1961年6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曾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副主任。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10余部,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1999-2003年担任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988至今任中国激光医学杂志常务编委,现任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主要研究方向肿瘤、激光。临床特长:颌面部肿瘤的诊治、血管瘤的诊断和序列治疗、激光治疗。
张建国 主任医师
  1978年10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院)。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组员,脉管病学组副组长。担任疑难病杂志编委(2002~现在),现主要从事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和临床基础研究。临床工作主要擅长口腔颌面部肿瘤以及外伤的诊断和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近距离植入治疗。已发表论文23篇,参编专著6部,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项,承担国家级课题三项。
蔡志刚  教授 主任医师
    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同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4年7月硕士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1995年9月获德国大众汽车奖学金资助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2月获联邦德国吕贝克医科大学牙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涎腺疾病中心副主任,医院感染办公室主任。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修复与重建协作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专业主攻方向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特长为面神经疾患的诊断及治疗以及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至今共发表论文53篇,合作主编论著1部,参与撰写专业论著5部,专业手册2部,专业辅导参考书4部。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四病区
一、科室基本情况:
  口腔颌面外科四病区拥有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马大权教授、俞光岩教授和一支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人才梯队。本病区以各类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外科治疗为专业特色,工作日每天设专科门诊,并有专家出诊,现有病床30张。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涎腺中心设立于本病区,各种涎腺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水平居国内领先,有些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多次获得教育部和和北京市科技奖等多个奖项。口腔颌面部及面侧深区、颅底肿瘤是本病区收治的主要病种,良性肿瘤可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根治,恶性肿瘤则强调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辅以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人员组成:
  病区主任:彭歆
  医生:7人,其中副高职以上专家:5人。
  护士:12人
三、地理位置: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病房楼14层
四、专业特色:
涎腺疾病
  涎腺疾病的治疗是本病区传统优势项目,几十年来对各类涎腺肿瘤进行了系列研究,涎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面侧深区及颅底肿瘤
  面侧深区及颅底肿瘤位置深在,诊治较为困难,本病区对该区域肿瘤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由于肿瘤手术、创伤及发育畸形导致的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严重影响功能和外形。通过各种组织瓣移植,结合应用各种人工材料,修复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恢复功能和外形,显著提高生存质量。
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
  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是眼科治疗的难点,仅靠人工泪眼只能缓解症状。通过自体颌下腺移植,让颌下腺代替泪腺分泌“泪液”,解决了这一医学难题,为众多眼干患者带来了福音。
面神经损伤治疗
   本病区在先进的神经肌电图仪检测下,采取减压,吻合,神经移植,筋膜悬吊等方法治疗各种面神经损伤,同时配合术后面神经功能训练,神经营养,使多数早期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得以恢复,陈旧性面神经损伤患者面形和功能有所改善。
五、专家介绍
  马大权  教授  主任医师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后留校在口腔颌面外科教研组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1983-1984在瑞典Lund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修学习,1993在德国汉堡大学病理研究所进修学习涎腺疾病的病理诊断。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顾问,现代肿瘤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中国颅颌面外科杂志等特邀编委。从60年代开始主要从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口腔癌、颌骨及涎腺良恶性肿瘤、颈部肿块等的诊治,特别是在涎腺肿瘤的诊治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国内率先用B型超声和细针吸细胞学诊断涎腺肿块。创用“舌骨上进路切除舌根部肿瘤”的术式。发表论文130余篇,著有“涎腺外科”,主编“手术创新与意外处理(口腔颌面外科卷)”, “涎腺疾病”,并参加10余部著作中有关口腔癌、颌骨和涎腺肿瘤等章节的撰写。获各类省部级科技奖5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俞光岩 教授  主任医师
  1979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1982年和1987年先后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90年和1995年先后赴德国汉堡大学和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访问交流。1992年晋升为口腔颌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27名,其中硕士8名,博士19名。1996年12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
  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涎腺疾病学组顾问,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主编,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10多本口腔专业杂志副主编或编委。2006年12月被聘为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杂志的编委。
  主攻研究方向为涎腺疾病及口腔颌面部肿瘤,先后承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年轻教师基金,国家教委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卫生部重点学科课题基金以及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基金等20余项课题。口腔颌面部肿瘤,特别是涎腺肿瘤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0 余篇,其中SCI收录34篇。专著及教材21部,其中包括独立编著的《涎腺疾病》及主编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及《周围性面瘫》。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获2000年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发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国家卫生部授予“首届百名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专家”。
  黄敏娴 主任医师
  196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同仁医院口腔科。1982年调任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任主治医师,历任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对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断与治疗,特别是疑难重病方面有较丰富经验。较长时期担任病区负责人,参加各类手术并指导与帮助下级医师专业技术提高,现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在口腔专业教学上有丰富经验,指导研究生、进修生等临床工作。注重临床科研工作,共发表12篇论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的“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一文获北京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基金会第四届论文三等奖。
 
  赵士杰 主任医师
  64岁,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曾赴丹麦、挪威、瑞典、日本、美国等地研修深造。外科基本功扎实,熟练掌握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知识,对于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疑难病症的诊断及治疗、腮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牙种植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专著1部,参与编写“实用口腔医学”、“涎腺疾病”等四部专业图书。
 
  郭传瑸 教授  主任医师
  1985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92获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先后就职于福建医学院附一院口腔科,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州分会口腔科学会顾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颅颌面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口腔医学》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在口腔颌面肿瘤诊治、咽旁和颅底肿瘤影像诊断及其手术治疗方面有较高造诣。
 
  毛驰 教授 主任医师
  1987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在科研日本鹤见大学硕士齿学部第一口腔致力外科和上海文章第二医科大学杂志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而且外科进修学习1年 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及硕士生导师,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以第一责任人承担各级科研项目4项。目前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及修复重建协作组成员。《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国家外科杂志》编委出、《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主要专业领域为口腔颌面外科肿瘤的诊治、显微外科及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迄今已完成近2000例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血管吻合成功率超过95%。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门诊简介
    下一篇文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简介
    0% (0)
    0% (10)
    文章签收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简介]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