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资讯中心 Topics
口腔医疗中如何应对获得免疫性缺陷综合症(AIDS)
作者:李刚 日期:2012年04月18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核心提示:本文从艾滋病流行、病原体特征和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全身症状和与AIDS相关的口腔颌面症状、口腔医师对AIDS的诊疗和治疗、口腔医疗机构对AIDS的预防介绍了艾滋病。

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免疫缺陷,伴有多种感染或继发性肿瘤,最后导致死亡。1983年加拿大牙科协会杂志载文指出艾滋病与口腔科有重要关联,随后,日本齿科评论等杂志,说明该病的性质和口腔颌面症状。本文从艾滋病流行、病原体特征和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全身症状和与AIDS相关的口腔颌面症状、口腔医师对AIDS的诊疗和治疗、口腔医疗机构对AIDS的预防介绍了艾滋病。

艾滋病(AIDS disease)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英文缩写名。1981年6月在美国旧金山始成为明显的流行病。198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对该病下的定义如下:“发生于没有引起免疫不全的重要因素,未满60岁的年龄组中伴的T辅助细胞明显减少和细胞免疫功能不全,由原虫、真菌、病毒、细菌等机遇性感染,发生卡波西氏肉瘤,叫艾滋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示,这个定义也适用于各国对艾滋病的诊断。艾滋病(AIDS)在全球流行日趋广泛,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11月21日称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将达到4030万。2005年新增感染人数为490万,有310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目前全球每天产生15000例新的HIV感染者,有8000人因AIDS而死亡。每年全世界约有500万人感染上HIV。

艾滋病呈世界性蔓延时,我国也不例外,1985年6月底在北京协和医院发现首例AIDS病例。我国自1994年以来AIDS病例数和HIV感染者数迅速增加,全国各省区无一幸免,但以云南、新疆、四川等地最为严重IV/AIDS在我国和我省的流行模式与其他国家、地区有相当地不同。在欧美国家以从同性恋、静脉******到异性性传播为主。在非洲国家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在体质学上与我国最接近的东南亚国家,经历了由静脉******人群开始,迅速转为异性性传播为主的模式。截至2005年8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254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0158例,累计死亡7643例。到今尚无理想的治疗AIDS的方法。英国联邦口腔科学及卫生会委员会也颁布了口腔医疗机构控制感染的法规性文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提出了控制口腔感染的建议。AIDS 研究已提供了一些与口腔医学有关的资料,再一次要求口腔医疗机构制度对病毒及细菌有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六届国际牙医研究学会中国分会年会(IADR)2005年在上海召开,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周曾同教授提出,艾滋病已经对口腔医疗的安全性提出了新挑战,呼吁口腔医务工作者要重视口腔医疗中的感染与控制。由于艾滋病(AIDS)的流行日趋严重,AIDS患者因缺乏免疫力,易患全身各系统疾病 ,也可波及口腔出现相应损害而到口腔诊所就诊,口腔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而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口腔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AIDS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止AIDS在口腔诊所的传播。

一、艾滋病流行

艾滋病流行的实际情况远比人们预想的严重,人们会说“如果早知道会这样就好了”。一方面对艾滋病无所作为被证明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但另一方面从来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显示对艾滋病所采取的行动已经获得了正面的结果。目前艾滋病危机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过10年以前人们最坏的预测,许多国家已经处于艾滋病的严重流行期,还有许多国家也处于严重流行的边缘。

1.全球流行情况与趋势

到2005年底,全球现有HIV/AIDS人数达4303万人,波及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一年发生的新感染HIV人数就达490万,据估计现在每天新发生HIV感染人数约1500人,90%以上都在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全球已有1390万人死于艾滋病。

非洲是目前感染情况最严重的地区,其HIV感染人数达2270万人,占全球HIV感染人数的2/3。尤以撒哈拉以南非洲流行最为严重,中非和东非的国家感染率也较高,西非国家的感染率则稳定在较低水平。

亚洲则以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感染最高,如印度的HIV/ AIDS人数超过400万人,占成人人口的近1%,泰国则约有100万人感染,占成人人口的2.3%。亚洲国家发现HIV较晚,但HIV感染率上升很快,如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由于亚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口基数大,感染率的上升,意味着感染绝对数增加很多。

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HIV感染保持持续上升,主要集中于静脉******及男性同性恋人群。近年来也妇女HIV感染率也在上升,表明异性间传播也在增加。

发达国家如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HIV/ADS呈下降趋势,如美国1996年AIDS新病例数开始下降约6%,男性同性恋HIV/ AIDS的感染率与发病率也在降低,目前美国的HIV感染数估计约78万,其中AIDS病人24万。

2.我国AIDS流行现状

我国于1985年6月首次报告第一例美籍阿根廷人AIDS患者和在浙江在血友病从中发现4例HIV感染者以来,以每年陆续都有报告发生,且报告的省市及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到2005年底我国大陆累计报告HIV/AIDS遍布31个省市区,目前我国AIDS以注射******传播占的比例最高,达67.4%,异性性接触传播为6.6%,母婴传播为0.08%,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为0.3%,2005年报告HIV感染最多的是新疆省,其次为云南、广西、四川和广东,仅新疆与广东发现的HIV/AIDS就占全国总发现数的2/3,主要为通过******者共同注射器而传播。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指出,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已累计报告22.35万余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死亡报告2万余例。

我国AIDS的流行经历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传入期(1985~1988),此期特点为感染者主要为传入性,多数为外国人或海外华人,散在分布于沿海城市,共分布于7个省市。

(2)扩散期(1989~1993),此期以云南******者感染为主,同时在其他全国地区的性病患者、暗娼、同性恋及归国人员中也发现部分感染者。疫情扩大到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快速增长期(1994以后),流行地区继续扩大,感染人数急剧上升。我国中部、东部的有偿献血员中发现大量感染者,西南、西北民族地区仍以注射******者中传播为主,经性传播的比例也在增加,1998年我国最后一个未发现HIV感染的青海省也报告了HIV感染者,母婴传播开始出现。

总的说来,AIDS在我国的流行形势相当严峻,引起传播的因素都还存在,如性病发病逐年上升,嫖娼******现象屡禁不止,******人群不断扩大,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依然存在,人们对AIDS的认识程度还很低等。

二、病原体特征和传染源

艾滋病为人类感染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的最后阶段,HIV进入机体后,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发展成为典型的临床艾滋病。这一段时间短至数月,长可达17年以上,平均为10年,为AIDS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内缺乏临床症状,难以从血中分离出HIV,仅能检出HIV抗体,但确有低浓度的HIV在体内复制,具有传染性。处于潜伏期的HIV感染者实质上就是AIDS的潜伏期病原携带者。也称为HIV感染者。

1.病原体特征

HIV原称嗜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它进入人体后,选择性的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的严重缺陷,肿瘤的易感性和机会感染率也因而增加。感染HIV的单核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损害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1981年春天,美国洛杉矶一家医院发现第一例AIDS。次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便患淋巴结病综合征的男性同性恋者分离到一株反转录病毒,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1984年5月美国癌症研究所从1名AIDS患者活体组织分离到病毒,命名为嗜人T淋巴细胞Ⅲ型病毒(HTLV–Ⅲ),后来证实二者为同一种能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986年7月国际病毒分类学会将此病毒统一命名HIV。1986年1月,Clavel从西州分离到一株反转录病毒,称为HIV–2而1983年分离到的HIV称为HIV–1。HIV–2与HIV–1核心蛋白有部分交叉反应,同样可引起AIDS,但症状较轻,病死率也低。

HIV是带有包膜的RNA反转录病毒,在分类上属反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卵形,直径约100nm。病毒核心由单链RAN、逆转录酶及结构蛋白组成。核心外面是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病毒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有刺突,含有与宿主结合的部位。

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远较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弱。对热敏感,加热56℃30分钟HIV即可被灭活,煮沸20分钟全部死亡。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经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是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HIV对化学消毒剂也很敏感,0.2%的漂******、2%戊二醛、0.1%的甲醛、2%的氯胺以及2.5% polyvidoneiodine溶液都能杀灭HIV。酒精对HIV有良好的灭活作用,20%的酒精需10分钟、30%的酒精需5分钟、70%的酒精只需1分钟可将HIV灭活。

HIV不耐干燥,在干燥的环境中很快失去活性,但1~3天后仍可检出。在血液中可存活几周。有人将HIV在干燥的状态下置于室温,则传染性可维持3天以上。也有人用r射线或紫外线照射,HIV仍有感染性,说明用γ射线、紫外线不能灭活HIV。

       

   图1艾滋病病毒(HIV)(来源:中国HIV检测中心)                   图2艾滋病病毒的生活周期(来源:中国HIV检测中心)

2.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带病毒者。有关研究证明, 艾滋病毒离开人体后并非即时失去传染力,处于室温的液体介质中,病毒会保留充分传染力达7天之久,用干化艾滋病毒进行研究显示,有些干化病毒粒子在室温下仍能保留传染力,有时可超过7天。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是AIDS的传染源。

HIV进入人体血液后,可进入数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郎格罕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细胞等。其主要的靶细胞为表面有CD4表位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HIV在宿主细胞中复制,通过芽生而释放并继续攻击其他细胞,引起细胞病变和破坏,甚至细胞死亡。此过程周而复始,并刺激宿主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的产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从HIV进入机体后一个月开始产生,平均约为45天。这一时期称为“窗口期”,常易被忽略。

机体在产生抗体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喉痛、皮疹、腹痛、腹泻、乏力、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等,一般持续1~4周自行消退,称为急性感染期。在急性感染期,病毒复制明显,其血液中可以培养到HIV。急性感染期后,症状消失,进入潜伏期的第二阶段,在此期间难以从HIV感染者血液中分离出HIV,仅能检出HIV抗体,但确有低浓度的HIV在体内复制,并能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与他人。

无症状的HIV感染者随着时间的推移,HIV病毒在其体内不断复制,造成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开始出现周围血液中T4淋巴细胞数减少,最后发展至AIDS的临床阶段。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短至数月,长达17年以上,与HIV感染剂量、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及个人健康状况等有关。据观察,在感染HIV 5年内,将有10%~30%发展为AIDS;12~13年内约有60%发展为AIDS,但已发现并非HIV感染者均发展成AIDS临床问题。

由于感染的发展,机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出现各种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机会感染和继发肿瘤,甚至直接感染和破坏脑细胞,出现神经系统疾患。从HIV感染到AIDS阶段并无十分明确界线,其间往往有一过渡阶段,即下HIV感染相关症状状阶段(ARC),这段时期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和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液中T4淋巴细胞已开始下降等。可视为轻型AIDS患者。

3.AIDS的诊断依据:

应注意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①有同性恋、多个性伴、静脉药瘾、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等历史;②有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者;③有条件性感染及Kaposi肉瘤表现者;④有长期低热、腹泻、消瘦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者。

应注意实验室检查①有免疫功能缺陷指标,:CD4<200/mm3, CD4/CD8<1; ②HIV抗体检测确证阳性。

我国AIDS病例诊断标准:

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证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tes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①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②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③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④卡波济肉瘤(KS)。⑤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一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①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AIDS患者因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易于发现数量相对少,传播本病受到一定局限,而HIV感染者,没有症状,难于发现,活动范围大,数量相对多,是最重要和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播途径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一项报告,卫生工作者经皮肤途径(针刺或切口)发生血清HIV阳转的为0.3%;通过接触黏膜组织发生血清阳转的仅为0.09%。牙科医生可能因手指接触染有HIV的唾液、血液或其他传染物质,或因这些传染物飞溅到医生的面部和眼睛,或者因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而造成交叉感染。

目前已从AIDS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宫颈粘液、唾液、眼泪、脑脊液、肺泡液、乳汁、羊水和尿液中分离出HIV,但流行病学证实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下述三种。

性接触传播

是全球目前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异性与同性间的接触。单次无保护性异性间性接触传播HIV的机率为0.1%,而在男性同性间为1%。肛交是最危险的性接触传播途径,因为直肠粘膜富于毛细血管又易于受损。同时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STD)者如梅毒、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等如伴有生殖器溃疡、单次性接触的危险性增加2~10倍。精液中的HIV渡最高,男性传给女性的机率要大于女性传给男性的机率,妓女阴道内残存的精液还可以感染下一个嫖客。肛交的被动方感染机率大于主动方,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例约占3/4,在我国约为20%。

经血液传播

(1)输入带有HIV的血液、血液成份(如血浆)或血液制品(如第Ⅷ因子),具有极高的传播机率,几乎达到100%。

(2)移植或接受了HIV感染者的器官、组织或精液,也具有极高的危险性。

(3)与静脉药瘾者共用了HIV污染的、未经消毒的针头或针筒。这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在HIV感染者中经静脉******而感染占67.5%,四川省则为59.06%。

(4)医源性感染,医疗器械等被污染后,如消毒不严,其传播的机率也很高,据报道HIV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后,被感染的机率约为0.5%。

母婴传播

感染了HIV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将HIV传与婴儿,也可在胎儿通过产道时受到传染,产后,也可通过哺乳传染。母婴传播的机率大约在15%~50%之间。

未经证实的传播途径

主要经多个性伴和肛门性交、异性乱交而传播,也可经共用针头注射途径而传播, 也可经输血传播。性混乱是AIDS病流行的主要途径,唾液在巨细胞病毒传播中也起一定作用。一般认为潜伏期为11个月至4年,并认为可能存在临床或亚临床AIDS。

此种疾病主要多发于男性之间的同性恋(homosexuality)者,和异性乱恋者,年龄为25~45岁,另一些病人为静脉内注入药物者,血友病,和接受感染血液制品者。目前尚未发现HIV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握手、餐具、日常生活用品、拥抱、共用电话、共用游泳池或蚊虫叮咬而传播,人们不必担心上述的接触而受到HIV感染。

2.易感人群

人人都对AIDS有易感性,没有先天性的免疫力,虽然感染HIV后体内将产生IgG抗体,但并不能保护感染者不发病,人工自动免疫迄今也尚未成功。但有某些行为特征的特殊人群,感染HIV的机会高于一般人群,这并不是由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力所影响的,这些人群称为高危人群。

(1)妓女与嫖客:在肯尼亚的首都内罗华的调查发现,妓女的HIV感染率高达80%,阿比让也高达55%,泰国的妓女HIV感染率从1989年的8.5%至1994年增至33%,性病门诊部的男性病人HIV感染率1994年为8.6%。

(2)同性恋者:特别是男性同性恋者,(84~85年)在美国洛杉矶对男性同性恋者的调查,HIV–1阳性率达51%,女性同性变者之间传播HIV的报道几乎没有。双性恋者也属高危人群。

(3)性紊乱者及其性伴侣。

(4)静脉******者。

(5)其他:如血友病人经常需注射第Ⅷ因子而易受到感染。

四、全身症状和与AIDS相关的口腔颌面症状

(一)全身症状

1.前驱期

艾滋病发病之前的发病过程称为淋巴结肿大症侯群(LAS)和艾滋病相关症侯群(ARC) 也叫前期艾滋病,并且估计至少有20%的ARC病人会发展成为AIDS,在ARC 病程期全身淋巴结肿大,从感染三个月开始持续到数月后逐渐出现发热,衰弱、夜间盗汗、干咳、体重下降、免疫缺损(与艾滋病病人症状极为相似)等非特异性临床证。

2.发病期

AIDS病人在免疫缺陷的情况下,通常发生肿瘤和感染性疾病,据池田宪昭(1986)调查,48.6%的病人有卡波西氏肉瘤。

(1)卡波西氏肉瘤:出现卡波西氏肉瘤是AIDS的临床特征。众所周知,卡波西氏肉瘤以前是发生于成年男性的皮肤的多发性、特发性、色素性的肿瘤。一般出现于四肢的皮肤,呈紫红色、节结状血管样病变,从地域和人种看,发病率有差异,多见于非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该地域艾滋病病人的卡波西氏肉瘤发病率高。另外,肿瘤的发生部位也不仅限于四肢和皮肤,也有局限于颜面等全身皮肤及淋巴结、消化道、肺部,与过去一般的卡波西氏肉瘤有所不同。但在组织病理学上则是相同的。

(2)全身感染性病症:由于病人免疫缺陷,出现一系列全身性病症, 当全身各脏器为感染目标时,多数发生并发症,症状多由腹泻、呼吸困难、感染等引起,再加上LAS、ARC 的各种症状。

(二)临床表现

1.HIV直接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感染HIV的单核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损害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甚高,尸检发现80%的患者有神经系统损害,30-40%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且10%的患者为首发症状。

(1)急性脑病、脑膜脑炎。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与关节疼痛、咽痛、纳差、全身淋巴结肿大,即非特异性病毒血症。与此同时或稍后,有的患者可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妄想等精神障碍,常有癫痫发作,还可出现嗜睡和一过性昏迷。脑脊液呈非特异性炎改变,CT扫描正常。可在数周内恢复,但脑组织感染仍持续进展。

(2)亚急性脑炎,又称亚急性HIV脑病和艾滚痴呆综合征,最常见。主要症状为倦怠、精神活动减退、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最终发展成为严重痴呆,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较少见,CT扫描见脑室扩大、脑沟增宽、脑白质低密影,脑脊液正常或淋巴细胞、蛋白稍高。

(3)脊髓病。可与亚急性脑炎同时存在。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大小便失禁。

(4)周围神经病。可呈多发性神经炎、慢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和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样的临床表现,多与艾滋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合并存在。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浅析口腔溃疡的原因
    下一篇文章:口腔医疗交叉感染消毒控制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口腔医疗中如何应对获得免疫性缺陷综合症(AIDS)]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