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反复脱皮,有时皲裂,经久不愈,以唇炎可能性最大。唇炎的常见病因有① 接触性唇炎:常与使用唇膏、口红等化妆品有关,也与某种牙膏有关。对于这种唇炎,避免接触上述有关药物、制剂及局部使用皮质激素软膏,可很快治愈。② 光线性唇炎:与长期日光照射有关,对此除避免光照外,可外涂避光药膏如5%奎宁软膏或5%二氧化钛霜,也可适当使用皮质激素软膏。③ 剥脱性皮炎:这种唇炎常无明确原因,多见于女孩和青年妇女,治疗亦可使用激素软膏。另外应注意有无口唇的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疾病。
对于单纯性的唇开裂脱皮,可口服维生素A,B2和烟草酸片,并配合涂抹外用药。对经久不愈或冬天明显加重者,可考虑在裂开基底部注射10%葡萄糖,也有一事实上疗效。
二、
口角炎
口角炎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的。最初在上下嘴唇联合处可见黏膜变白或苍白,随唇浸渍,开口时疼痛或不适,如继续发展,可出现皲裂及溃烂。病损处常发生溃疡。
引起口角炎的原因很多,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为常见的原因,牙齿丧失或因磨损垂直距离缩短,上下颌相互更为接近,口角的皮肤、黏膜易形成皲折,再加上唾液分泌过多,积存于口角,易于产生刺激及继发细菌感染也为其原因之一。因此口角炎可见于无牙患者、戴假牙者、以及年龄较大牙齿重度磨损者。在儿童则可能因长期舔口角,咬手指或咬铅笔等不良习惯而致病;念珠菌感染、霉菌感染也可能是其原因。
对口角炎的治疗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如纠正舔口角等,不良习惯。牙齿缺失应作及时良好的修复,并注意口腔的卫生。如因维生素B2缺乏引起者则给以补充维生素B2,每日3次,每次5-10mg,并持续一段时间治疗。
三、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疹病。多好发生在口腔黏膜及口腔周围皮肤的疱疹性损害,以唇黏膜与皮肤交界处多见。在上呼吸道感染、肝炎、消化道疾病、发热、以及疲劳或月经期可诱发此病。
单纯疱疹最常见的为疱疹性口炎、唇疱疹和类阿弗他型疱疹。
⑴ 疱疹性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时患儿高烧可达40℃左右,出现口内疼痛、烦燥、哭闹、拒食等现象。检查 可见口腔黏膜及牙龈充血水肿,在唇内侧、舌、两颊或上腭区出现针头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水疱,疱破后形成溃疡,溃 疡可连成片,有假膜覆盖。由于疼痛、进食、吞咽十分困难。一般7-14天可自愈。
⑵ 唇疱疹。多见于青少年及成年人。在唇红与皮肤的移行部先有灼热、发痒及刺激等感觉,继而出现红斑。然后在红斑上发 生成簇的小水疱,疱液透明呈淡黄色,水疱可逐渐扩大溶合,疱液变混浊,逐渐干燥或破裂。如有出血,可形成血痂,经 7-14天结痂可脱落。如无感染则不留任何瘢痕。
⑶ 类阿弗它型疱疹,也可引起鼻翼部、颊部、手指部、生殖器部的单纯疱疹及眼部的疱疹怀结膜炎。
单纯疱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与全身支持治疗。对疱疹性口炎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如阿斯匹林,并可适当给以抗菌素预防 并发感染。同时给以高热量易消化的软食及大量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局部可以1%普鲁长因溶液含漱,或用2%地卡 因涂布以减轻疼痛。也可用3%硼砂溶液或1-1.5%过氧化氢溶液含漱,或2.5%金霉素涂布。对唇疱疹,在未破前可用氦氖 激光照射,或以0.1%疱疹净及炉甘油石洗剂涂布,以止氧止痛、促使水疱吸收。如水疱已破可敷金霉素软膏、氧化锌软 膏或疱疹净软膏等。如有感染则应作药物如黄连素,雷弗奴尔等液湿敷。对反复发作的病例,可用提高细胞免疫力的药物 如左旋咪唑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延缓复发。上述所有这些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四、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是口腔黏膜上发生的不能用临床或病理不诊断为其它疾病的白色斑片。吸烟为引起该病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部分地区134,492人普查的结果,男性患者占男性吸烟者25.3% ,女性占19.5%,女性仅为1.3%。吸烟人群白斑发生率约为不吸烟人群的13倍。此外,用烟草浸出液加局部损伤及用烟雾刺激,均可在动物口腔黏膜上造成实验性白斑。上述这些调查及实验研究说明,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与吸烟有密切关系。
吸烟引起白斑的原因是烟草在燃烧时,释放许多挥发性有害物质,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作用,而且烟草燃烧时的温度刺激与白斑形成亦有关。
白斑可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为均质状的白色斑块,表面略粗糙或有沟纹;有的呈皱纸状;有的突起呈疣状或刺状,稍硬;有的在发红的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颗粒;有的在白色的斑块上糜烂或溃疡。患者除局部感觉粗糙外,一般没有其它不适症状,如果发生糜烂则可有疼痛。
白斑的防治主要措施是去除一切可能的刺激因素,如磨改锐利边缘和牙尖,修改粗糙、尖锐边缘的假牙,拔除残根、残冠,特别是要戒烟、节制饮酒。去除刺激因素会使病变完全治愈或有明显进步。对通过去除刺激因素3周后尚不消退的病变,可用药物治疗。如用0.05-0.2% 的维甲酸软膏局部涂擦,每日3次,有显著的疗效。2%5-Fu(氟脲嘧啶)软膏局部涂布,每日1-2次亦有一定的疗效。对于颗粒状、疣状或有糜烂溃疡的白斑和发生在舌缘、口底--舌腹、口角黏膜软腭复合区的白斑,保守治疗效果不好者,应及早手术切除,并作病理活检,因为这些类型和部位的白斑容易发生癌变。
五、 口腔扁平苔癣
扁平苔癣是比较常见的口腔粘膜慢性疾病,可与皮肤扁平苔癣同时发生。女性多于男性。迄今,本病的病因未明,可能的发病因素有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如精神创伤或抑郁,失眠,多虑等),消化道疾病、慢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免疫缺陷等。此外可能与内分泌功能障碍、局部刺激、病灶感染有关。
本病的皮肤病变为扁平而光泽的多角形丘疹,状似绿豆和黄豆,呈紫红色。丘疹融合时皮肤粗糙,丘疹之间可见明显的皮肤皱纹,状似"苔癣",搔痒是皮肤损害的特点。
口腔粘膜扁平苔癣的损害最多发生于颊粘膜及前庭沟,特别是磨牙颊沟,舌、唇、龈部亦不少见,腭部亦可发生。其特点是充血发红的粘膜上有白色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病变,有时为散在的珠光白色丘诊,有时可出现水泡。病变常呈对称性发生。患者除感觉病区粗糙不适或吃刺激食物时不适外,无其它自觉症状。另一种类型的病变是粘膜出现糜烂,糜烂区周围或其它口腔粘膜上仍有白色丘疹,呈条纹状损害。这种伴有糜烂的扁平苔癣,也称为"糜烂型扁平苔癣"。此型患自觉症状明显,有刺激痛或自发性痛,严重时影响进食。
近几年来,国内外文献均有报导扁平苔癣恶变的病例,一般认为本病的癌变率少于是1%。如发现病变粘膜有浸润、硬结、增原或产生乳头状肿块时,应及早做活体组织检查。
扁平苔癣的防治:局部治疗包括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特别是在充血感染糜烂的区域,磨改牙齿锐利边缘,修改不良假牙,拔除残根、残冠或异位及病变区的阻生牙。对白色条纹或斑块的角化病变可用0.02%-0.5%维甲酸软膏局部涂布,每日暮途穷2-3次,但这不宜用于充血糜烂性病损。对糜烂性病变可用皮质类固醇软膏或消炎止痛收敛的中药局部涂布。同时保持口腔清洁,可用1:5000洗必太液含漱。避免进刺激性食物。严重的糜烂病变可有用醋酸强的松龙或醋酸去炎松局部注射,每周2次。全身治疗可内服维甲酸,该药能抑制过角化的形成。初服剂量为5mg每日2-3次,1周后可增至10mg,每日3次,疗程1-2个月。但凡肝、肾功能及尿常规异常者不能使用。磷酸氯喹对扁平苔癣有较好疗效,可用0.125g,每日2次,饭后即服可减少消化道反应,2-4周为1疗程。氯喹的副作用有胃肠道不适、头晕、耳鸣、皮肤搔痒、视力障碍、白细胞减少等反应。如出现这些症状时必须立即停药。口服维甲酸或氯喹必须在医师严格指导下进行。此外口服昆明山海棠片按中医辨证旋治原则服中药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另外,在治疗期间注意消除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有利于巩固疗效。
六、 药物过敏性口炎
某些经注射、内服或局部使用药物,引起的口腔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称为药物过敏性口炎。可引起过敏的药物有磺胺类、抗菌素类、水扬酸类及巴比妥类等药物。一般在用药后24小时内发病,起病突然、病变可发生于口腔、亦可同时有皮肤损害。有的患者伴有或轻或重的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口腔粘膜病变表现为充血发红、肿胀、发疱,可为单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即成为糜烂或溃疡,渗出多,易出血,疼痛明显,进食困难。皮肤损害常为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水瘊、外生殖器也是病变好发的部位。有时患者服用某一种药物后,在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红斑,以后再服用该药仍在该部位再发,称为固定性药疹。在唇部、口周及舌常见此种病变,而唇及口周又易发生固定性药疹所形成的色素沉着。
严重的药物过敏还可引起全身广泛性大疱,并影响所有体腔粘膜与内脏,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或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等变态反应。因此,对过敏体质患者用药必须提高警惕。
本病的防治为立刻停用一切可疑引起发病的药物,凡不急需之药一概不用。患者应即前往医院治疗。治疗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4mg,每日3次,或苯海拉明25mg,每日3次,或赛庚啶4mg,每日3次等。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具有抗炎症与免疫抑制作用,常用药物有强的松5-10mg,每日3次,地塞米松0.75-1.5mg,每日3次等。中药"过敏煎"对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一定疗效。其方剂为:柴胡、防风、五味子,乌梅,甘草各9克,水煎服。对严重病例,患者不能进食者,应用他身支持疗法,给于静脉输液,并补充大量维生素C。对口腔粘膜局部病变的治疗应用消炎防腐止痛类药物,如1:5000洗必太或1:5000呋喃西林液等含漱或湿敷。止痛用2%达克罗宁口含,或湿敷,也可局部喷撒养阴生肌散。
在治疗的同时应尽快查明药物的种类,这是预防药物过敏性口炎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七、 慢性唇炎
慢性唇炎是指非特异原因引起的唇部慢性炎症。在寒冷、干燥季节更容易发生。慢性物理学、化学刺激,如过度的烟酒刺激;不良习惯如舔唇、啼唇等均可导致此病。另外也可因外伤、感染等急性炎症治疗不当转变而来。
慢性唇炎通常表现为唇粘膜干燥、脱屑、或可有浅皲裂。有时唇部明显发红、肿胀、有一处或数处深的裂口、渗血、并有血闸,而且唇粘膜可发生糜烂、渗液、结黄痂。患者常感到唇干燥、发痒、灼热感;如有裂口或糜烂则有明显疼痛并影响进食。
对慢性唇炎的防治,首先要纠正不良习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特别是不能舔唇或撕咬鳞屑,否则会使炎症加剧。有的儿童因唇干燥而舔唇,甚至舔及唇周围的皮肤,引起唇红周围的炎症。撕咬鳞屑会使粘膜损伤,导致继发感染。对唇干燥、脱屑可用润肤霜或抗生素软膏如复方洗必泰鱼肝油、四环素软膏、金霉素软膏、复方新霉素软膏等局部涂布,每日3-4次。如唇肿胀、裂口、唇糜烂、渗液、结痂,此时不宜用油性软膏涂布,否则会因炎症渗出生物引流不畅导致唇肿胀加剧。应采用湿敷法使痂皮脱落,达到引流消炎目的,可以1:5000雷夫奴尔或1:5000洗必泰溶液等浸湿纱布敷于唇部,每日3次,每日3次,每次约半小时,中药黄柏煎水湿敷疗效甚佳。待痂皮去净,渗出物减少时,在湿敷后涂以皮腩激素霜剂如醋酸去炎松或考的松霜等。采用上述治疗和正确的防治措施,慢性唇炎是可以得到防治的。
八、 鹅口疮
鹅口疮又叫雪口,为口腔黏膜内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本病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如果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就可能传染给孩子。至于2岁前为什么容易得此病,与此年龄内口腔尚未建立起正常菌群有关。每个人口腔中都有数以亿计的细菌,种类亦可多至二百余种。这些细菌互相竞争,制约,从而达到相对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致病,被称为正常菌群。白色念珠菌也在其中。当外界或内在某些因素发生变化,使正常菌群失去了平衡,某一种或某几种细菌减少甚至消失,另一种或数种突然增多,就会使人体得病。白色念珠菌病就是这样得的。婴幼儿哺乳时,可因母亲奶头及奶瓶嘴不清洁,致大量白色念珠菌感染,而此时其它菌群的相互制约关系又未建立完全,因而发生本病。
成年人也可因菌群失调而发生鹅口疮。成人口腔菌群失调的原因多数是滥用抗生素。有些人常常没什么大病就乱用抗生素,或虽然确有病,但用药不当。此外由于某种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大量其它菌群受到抑制,而霉菌大量繁殖。尤其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长期使用抗生素更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病,当有些婴儿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或后天因某种原因,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也会导致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引起菌群失调,导致霉菌感染。
此外,如口腔卫生不良,口腔修复体不洁;营养与健康的变化;某些内外科慢性严重疾病如糖尿病、癌肿、血液病、肝硬化等,使局部和全身抵抗力降低。这些也是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病的原因。
鹅口疮的治疗可用1%碳酸氢钠液清洗口腔或以制霉菌素混悬液或二性霉素混悬液局部涂布,0.5%龙胆紫是治疗本病的有效传统药,但易使组织着色。重者可服用制霉菌素或曲古霉素,用量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并注意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的给予。也可以采用中医辨证施治。
九、 口腔黏膜血疱
经常遇到一些病人,吃完东西或饭后来急诊或就诊,说是吃完东西嘴里长了血"疙瘩",很害怕,其实,这不是什么严重疾病,不必紧张。这是由于创伤引起的黏膜下出血,称之为口腔黏膜血疱,也可称之为创伤性血疱,最常见的原因是咀嚼大块干燥坚硬食物和吞咽过块,致使黏膜受伤引起黏膜下出血,如果原因是后者,也可称为"急食疙瘩"。
这种黏膜血疱通常多见于两个部位,因咀嚼咬伤多在颊黏膜的线区和口角区,此处的疱一般较小,愈合也易,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位应注意不要故意咬破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如已破溃可涂些一般消炎药,保持口腔清洁即可。若因吞咽过块引起的血疱,多位于软腭或软硬腭交界,悬雍垂舌腭弓等处。损害多为单侧性,即在咀嚼的同一侧,此处疱一般较大,因它处于吞咽必经之处,感觉比较明显。疱不破时无明显疼痛,仅有异物感,如血疱破裂且疱膜被撕脱,就会感到疼痛。对于较大的血疱,在疱破前可用消毒注射器吸去血液,或刺破后轻轻挤出瘀血,但霉尽量保留其疱壁完整,且保留时间应昼长些,以保护其下方创面。如疱已破并脱膜,糜烂面要保持清洁,可涂红汞,尤胆紫或其它消炎止痛类药物。
这种黏膜下血疱,在临床可多见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口腔黏膜松驰,黏膜下结缔组织弹性减低,脆性增加,因而轻易受伤出血。为预防口腔黏膜下血疱,吃东西时不要太快,特别吃干硬食物时要细嚼慢咽。
十、 地图舌
地图舌又叫游走性舌炎。是舌背、舌缘、舌尖浅层的慢性剥脱性的病变,其位置游走不定,边界迂曲,状似地图。
发病因素常因肠寄生虫、消化不良、精神情绪变化、失眠、疲劳、乳牙萌出期,月经期及经前期、病灶感染、变态反应等而引起。有些病者有明显的家族史。
地图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病弯好发于舌尖或舌缘,但也有位于舌背正中,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红斑的外围为黄白色微突起的弧形边缘,红斑的边缘可向周围蔓延扩大,构成界线清楚与形态不规则的损害区。类似地图的境界。在损害的扩大过程中,一面发展,一面修复,往往在一昼夜间改变其原来的形态和位置,从舌背,舌缘的某一区域移行到其它区域,表现出本病的游走特征,这种地图样游走性的损害也偶尔发生在舌腹、软腭、颊、唇、口底等口腔黏膜的其它部位,地图舌患者一般症状轻微,刺激性食物可引起烧灼感或轻微刺激性痛,有时微痒。地图样病变可数日愈合,亦可延续数周,或更长时间在经历一定缓解期后又可复发。
治疗主要是针对发病因素进行处理,儿童应注意牙齿萌出的情况,有无病灶感染和饮食消化状况等。成人则可根据精神情绪,睡眠,月经等有关因素,酌情处理。局部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保持口腔清洁,并用消炎防腐类药物如3%碳酸氢钠,1:5000洗必泰液等含漱,同时给予复合维生素B口服。
十一、裂纹舌
裂纹舌又名沟纹舌,其特点是在舌背上有纵、横的沟纹。发病率为1%-10%。本病男女均可发生。年龄小的比较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成长,裂纹可扩张而明显。年轻人或老年人均可患病,有时常与地图舌同时存在。
裂纹舌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通常认为是舌的发育畸形,也有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还有认为是由于地理环境,食物品种,营养成分等条件改变而逐渐形成。
裂纹舌的主要表现是在舌背中央有一条前后向的较深的纵形裂沟,像叶片的主脉,在其两旁又分出一些排列比较规则的副沟,类似叶片的支脉,形成叶脉状。此类裂纹舌又称叶脉舌。另一种类型是裂纹迂回弯曲于舌背,状似大脑的回纹,称脑纹舌。裂纹少而浅的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而裂纹深者,易滞留食物残渣与微生物而引起舌的炎症,水肿及刺激性痛,若反复发炎,后舌的体称可增大。
若无疼痛可不治疗。应保持口腔清洁,用消炎漱口剂以清洁裂沟中的食物残屑、细菌。可口服多种B族维生素等。正中纵深沟裂常疼痛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十二、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决策又叫复发性口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口腔黏膜疾病。其特点是在口腔黏膜发生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呈淡黄色,表面有假膜覆盖,溃疡周边红肿,发作时疼痛明显,影响言语和进食。一般7-14天可自愈,但能经常反复发作。本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不清楚,近年来有报导提出,影响发病的因素有:病毒或细菌感染、免疫功能异常、胃肠功能失调、内分泌因素、口腔局部损伤、精神因素、微量元素等。
目前对复发性口疮尚无特效的根治性疗法,但不少治疗方法可有一定效果,全身治疗可选用左旋咪唑、转移因子、锌制剂和强的松等。中医中药治疗复发性口疮也有较好的疗效。局部治疗目的是收敛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常用养阴生肌散、锡类散,口腔溃疡散,利福平口腔溃疡膜,金毒素薄膜,以及一些含有皮质激素,抗生素及止痛药的软膏或口腔基质等,贴附于溃疡面。用含漱剂如1:5000洗必泰或5%四环素混悬液含漱。疼痛剧烈时饭前可用0.25-0.5%达克罗宁口含5分钟止痛。体腔紫外线照射溃疡也有一定的疗效。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应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上述病因进行全身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疗效,但各人反应并不一样,可根据当地的条件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有些药物在应用前还要做些化验检查,因此治疗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复发性口腔溃疡应注意和其它疾病的溃疡,如白塞氏综合症,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炎,口腔癌的溃疡,结核性溃疡等相鉴别。
十三、干燥综合征
经常口干的人有可能是由一种医学上称之为干燥综合征的病症。干燥综合征是瑞典眼科医学家肖 格林于1933年首先发现的,故又称之为肖格林综合征。病人表现为眼干和口腔干燥,很少流泪和唾液减少。
近年来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免疫学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干燥综合征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除有眼干、口干、唾液腺和泪腺分泌减少外,还常常与其它的自身免疫疾病并发,如慢性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静脉炎,甲状腺疾病等。因此除角膜,口腔干燥外,病人还可出现由于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不适,如烦渴,多饮,多尿,全身无力,周期性麻痹,关节炎,代谢亢进,骨质疏松,肾结石等。口腔干燥综合征的治疗,目前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多为对症处理,眼干燥可用一些点眼的药物,如0.25%氯霉素眼药水,四环素眼药膏等,以保护角膜。但如果同时并发其它全身性免役疾病症状者,需通过全身检查,明确诊断,进行综合治疗。
引起口干症的局部疾病还有腮腺、颌下腺腺体切除术后,口腔的肿瘤进行放疗后腺体破坏者。针对这些情况的治疗,必要时需用漱口剂,如人工唾液等,经常含漱,以保持口腔的湿润。也应注意多吃些蔬菜水果等。
其它引起口干的全身疾病有糖尿病、尿崩症等,这些可痛过全身检查明确诊断,及早进行内科治疗。
十四、性传播疾病在口腔黏膜的表现
1、 梅毒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苍白螺旋体所致。主要通过性器官接触而得病,即螺旋体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细微损伤而发病。故称后天梅毒。当螺旋体通过胎盘而累及胎儿时可引起先天梅毒。极少数患者可通过非性关系(如接吻、输血)感染,但梅毒螺旋体属厌氧微生物,体外不易生存,在干燥的环境中迅速死亡,接助器物的间接传染极少见。
感染可侵犯皮肤、黏膜以及任何组织器官。
梅毒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期梅毒。在第二和第三期之间,由于存在着缺乏临床表现的隐性期,故近年来也将病史在2年的第一与第二期合称早期梅毒;超过2年的称晚期梅毒。
后天梅毒
(1) 下疳:是感染后的第3周在其侵入部位所发生的梅毒病变。损害为黄红至暗红的圆或椭圆形单个溃疡,上覆棕黄色薄痂,无痛。指检时在溃疡底部触及如硬币或软骨样,故也 称硬性下疳,这在阴茎与唇部的表现更为典型。相应淋巴结肿大,坚硬无痛,不粘连。下疳含大量病原体,但在感染后的5-8周内,血清学检查尚属阴性。下疳不经治疗,溃疡也可在3-8周内愈合,但硬结并不随之消失。
(2) 黏膜斑:是感染7-8周后的第二期梅毒,好发于颊、龈、舌、悬雍垂。损害呈灰白色光亮而微隆的斑块,常为圆形、椭圆形或环形,易发生糜烂。发生在舌背时,舌乳头萎缩;此外咽炎、溃疡、声音嘶哑都可发生。二期梅毒的皮肤损害称为梅毒疹,状似斑疹者称玫瑰疹或蔷薇疹,为散在、对称的无瘙痒的棕红色斑疹,界限不清,玻片压诊检查显褐色;第二期梅毒还可发生头疼、低热、肝脾肿大与全身淋巴结炎。本期的感染力强,血清反应强阳性。
(3) 梅毒瘤或树胶肿:是第三期梅毒所产生的肉芽组织,表现为有弹性的肿块,中心坏死,可有波动感,然后溃破,上腭的梅毒瘤可导致软硬组织穿孔。上腭梅毒瘤应与牙源性脓肿相鉴别。舌部梅毒瘤多数为弥散性间质性舌炎,故呈分叶状,伴沟裂与舌乳头萎缩,且常在萎缩的边缘并发舌背白色角化病或白斑。皮肤损害为结节型梅毒疹,病变还可发生内脏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三期梅毒的血清学检查有少数可能为阴性。
先天梅毒
早期梅毒孕妇容易引起死胎或早产,晚期梅毒患者的婴儿可能在4岁内甚或在10-16岁时出现先天性梅毒特征,分别称为早期与晚期先天梅毒。后者无感染力,哈钦森牙与桑葚牙是晚期先天梅毒的特征之一。
2、 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新的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本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失去对外界感染的抵抗能力,容易发生条件性感染和少见的恶性肿瘤,最终死亡。HIV属于逆转录RNA病毒,是不耐高温的脆弱病毒,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在56℃30分钟加热后,失去活力。一般消毒剂如75%酒精、2.5%碘酊等均能使其消灭。耐寒,在-75℃冰冻状态下,仍可生存3个月。紫外线的杀灭作用不强。HIV侵入人体后,病初引起淋巴细胞增殖,B淋巴细胞激活,产生HIV抗体,但这种抗体不能中和病毒,没有保护作用。传染途径: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阴道分泌物、眼泪、乳汁和尿液均可分离出HIV,都有感染性。从流行病学看主要是3种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染:同性恋和男女之间的性接触均可相互感染。②血源传染:输血或其它血液制品以及静脉注射或静脉药引者使用不清洁的注射器。③胎儿和围产期感染: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在产前、产程中或产后均可感染新生儿。流行病学看主要是3种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染:同性恋和男女之间的性接触均可相互感染。②血源传染:输血或其它血液制品以及静脉注射或静脉药引者使用不清洁的注射器。③胎儿和围产期感染: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在产前、产程中或产后均可感染新生儿。
各年龄段都可发病。但以20-49岁者多见。感染后的潜伏期估计为1-5年。
由于细胞免疫缺陷的程度不同,构成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3个临床期。
1)HIV携带者 可完全没有症状,仅是带病毒者。在感染后 6周血清HIV抗体检测为阳性。
2)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约占艾滋病患者的25%。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所显示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淋巴结病。
3)艾滋病 1%-5%的人对HIV的反应严重,发展为艾滋病。
(1)条件性感染:感染的病原体中大多数对免疫功能正常人的致病力低,而对艾滋病患者则构成致命性感染,表现可分为4型。 肺型:最为多见,由卡氏肺囊虫引起肺炎最多,患者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功能下降。
中枢神经系统型:HIV侵犯脑组织,另外弓形虫也可引起感染,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抽搐以及占位性病变体征。
胃肠型:常见为隐孢子虫引起的慢性腹泻、腹痛、脓血便等肠炎 病变。
原因不明发热型:长期发热,厌食乏力,逐渐消瘦。
(2)少见性肿瘤以卡波济肉瘤最多:损害为 多中心性,以面部和颈部较多,为深红色或紫红色结节或斑块,指压不褪色,周围可有黄褐色瘀斑,发展迅速,向口腔、肺、消化道等处播散,导致出血死亡。此外还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3)具有特征性口腔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不明原因,顽固性的口腔念珠菌病,主要表现为红斑型和伪膜型,可累及整个口腔甚至整个胃肠道。
毛状白斑:主要在舌缘、舌腹,多为双侧性,表现为舌黏膜上皮增厚而凸起的一片白色斑块,表面上有毛状突起,擦不掉,一般无自觉症状。镜下见上皮突起,细如毛发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完全角化与棘层肥厚。毛状白斑是艾滋病口腔表现最具有典型性的病损。
口腔疱疹:以单纯疱疹多见,常伴有生殖器皮疱疹.
龈炎和龈口炎:牙龈肿胀、出血疼痛、常易伴坏死性龈炎和龈口炎。
卡波济肉瘤:属恶性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口腔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色紫红、形状大小不一的包块,扪诊柔软,早期不痛,晚期中等程度疼痛。
防治:
1、避免性乱;
2、 避免接触可能污染有HIV病毒的物品;
3、 对供血人员及血液制品应严格选择;
4、 加强对危险人群的监测和,加强国境检疫,严防艾滋病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