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变形链球菌 葡糖基转移酶 分子结构
龋病是一种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变链是公认的主要致龋菌。在对变链致龋机制的研究中,人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产生的葡糖基转移酶上来。
1 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GTFs)的种类和作用
通过大量研究,已知变链合成3种GTFs:GtfB(GTF-Ⅰ,162 kD)和GtfC(GTF-SI,149 kD),不依赖外源性葡聚糖前体引物,前者合成以α-1,3糖苷键为主的水不溶性葡聚糖。后者合成含α-1,3糖苷键的水
不溶性葡聚糖和低分子量水溶性葡聚糖;GtfD(GTF-S,155 kD)则依赖引物,合成α-1,6水溶性葡聚糖。
关于3种GTFs在变链致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仍有争议。一些体外实验表明,对于细菌粘附,GtfB和GtfC显得尢为重要。 tsumori等[1]认为编码GTF-SI的gtfC基因在变链对光滑面的蔗糖依赖性粘附中是最重要的,但近期的动物模型研究又得出新的结论:变链要获得最大限度的致龋力,则3种GTFs缺一不可。同时,3种GTFs的存在方式有所不同:GTF-Ⅰ主要以结合细胞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表面,称为细胞结合型(cell-associated)GTF;GTF-S则游离于培养基的上清液中,称非细胞结合型(cell-free)GTF或游离型GTF;GTF-SI的定位尚不清。GTFs的不同存在方式可能对其性质有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吸附在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SHA)表面的GTF和溶液中的GTF存在许多性质差异[2],如热稳定性、活性及活性的pH依赖性、对抑制剂的敏感性等。Steinberg等[3]进一步研究发现吸附在SHA表面的GTFs合成葡聚糖具有始发效应,即葡聚糖产量可在孵育的前15 min显著增高,而在此后6 h内,葡聚糖量不再增加。相反,溶液中葡聚糖的合成量随时间推移呈线性增加,无始发效应。推测吸附在SHA表面的GTFs迅速合成葡聚糖的能力可能在细菌对牙面的定植中起作用,同时也可影响酸、菌斑抑制剂等物质对获得性膜和菌斑的穿透作用。另外的研究还表明,即使是同种GTF,当其存在方式不同时,其产物的结构发生变化。Kopec等[4]报道,溶液中GtfC合成的葡聚糖主要含α-1,6葡萄糖苷键,而同种酶吸附在SHA表面时形成的葡聚却主要含α-1,3葡萄糖苷键。并且用葡聚糖变构水解酶(glucanohydrolases mutanase)和右旋糖苷酶(dextranase)消化不同部位GTFs形成的葡聚糖,发现其敏感性不同,且可溶性终产物也有所不同。这一结果对研究生物膜的自然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2 GTFs结构与功能分析
GTFs在分子结构上可大致分为两个结构区:羧基端约2/3肽段葡聚糖结合区(glucanbinding domain,GBD);氨基端1/3肽段蔗糖结合区(sucrose-binding domainm,SBD);GBD和SBD分别负责蔗糖水解和葡聚糖合成。此外在整个分子前端还有个信号肽区。
2.1 分泌信号肽
所有GTFs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N端拥有一个约3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序列,这也与所有分泌性蛋白相类似,可能作为蛋白分子跨膜转运的一个信号序列[5]。
2.2 GBD结构
GTFs的羧基端由一系列重复单位(directrepeating units,URUs)构成,这些重复序列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与相关的变链葡聚糖结合蛋白(glucan-binding protein,GBP)、梭状芽孢菌属clostridium difficile毒素,肺炎链球菌溶素(lysins)的多糖结合区都有同源性[6-7]。DRUs是由一个或多个芳香族氨基酸残基(通常为酪氨酸,Y)及甘氨酸(G)构成的[G...YY...G]反复,二者间一般相距3~4个氨基酸[8]。研究表明并非所有URDs都是实现功能所必需的,针对变链GtfD的5个由6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DRUs[9]研究发现,只要有4个DURs即可表现出有效的多糖结合能力。同时也发现在这些DRUs上游有一段非特异的氨基酸序列对糖结合有重要意义,某一缺少些序列的突变株仅表现出对多糖极弱的结合能力。对S.gordonii的研究也证明了羧基端DRUs的这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