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牙龈资讯中心 Topics
携带IL-1B等位基因2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变化
作者:陈慧芝 日期:2011年10月22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核心提示:了解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的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动态变化情况。

作者:陈慧芝, 吴坚, 肖刚, 梁焕友, 唐倩 作者单位:1.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 广东 广州 510220; 2. 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口腔科; 3. 检验科, 广东 广州 510630

  【摘要】 【目的】 了解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的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了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牙周炎患者的42颗患牙为实验组(B2+ group),无携带该等位基因牙周炎患者的40颗患牙为对照组(B2- group)。收集两组患牙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和探诊深度(PD),采集龈下菌斑,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出率和检出量(CFU/g)。【结果】(1)在同一观察时间点,两组的临床牙周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2)基线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的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检出量则较对照组高(P< 0.05)。(3) 基础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检出率和检出量明显下降(P< 0.05)。(4)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的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和检出量较1个月均有上升,且实验组的BPAR检出率和检出量均较对照组高(P< 0.05)。(5)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的检出率基本回复基线水平;而实验组的真杆菌、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检出量则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 (1)对于PD≥6 mm的牙周炎患牙,基础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牙周可疑致病菌。(2)基础治疗前后,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患者的牙周深袋处都可检出有更多的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

  【关键词】 牙周炎; 牙周致病菌; 厌氧培养; 等位基因; 白细胞介素1

  菌斑是牙周炎的始动因素,而影响龈下菌斑生物膜生成的因素除了有局部牙周状况、口腔卫生,还有宿主的遗传背景。近期研究发现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中可检出更多的牙周可疑致病菌,这可能是影响慢性牙周炎个体差异的因素之一[1]。基础治疗是牙周治疗的常用手段。基础治疗后,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患者的牙周致病菌变化是否与无携带该等位基因的相同呢?为此,本课题拟通过细菌培养鉴定,了解这两组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龈下菌斑中可疑致病菌变化的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2 研究对象

  收集2004年9月~2005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病患者的资料,经PCR鉴定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B2+)[2]的患者纳入实验小组(B2+ group),无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B2-)的患者纳入对照小组(B2- group)。所有观察对象均要求:①年龄35~60岁;②已明确诊断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6个月内无牙周治疗史;③口腔内除了第3磨牙,至少余留有18颗牙齿,每个象限内至少有3颗功能牙;④无明显咬牙合创伤;⑤口腔内每侧至少有1颗后牙的牙周袋≥6 mm;⑥无需行松牙固定术;⑦牙周袋内取样前1个月内无进行任何抗生素和激素治疗;⑧无系统性疾病,非肝炎病毒携带者;⑨无怀孕,非哺乳期;⑩5年内无嗜烟史;-輥-輯-訛患者本人同意。

  1.2 检测指标

  口腔内每侧各选取一颗后牙牙周袋≥6 mm、且无牙体牙髓病的患牙作为本研究观察取样牙位。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患者的观察牙归为实验组(B2+ group),无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B2-)患者的观察牙归为对照组(B2- group)。

  1.3 临床观察指标

  由同一医师分别记录每个观察牙齿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s,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3]。

  1.2.2 微生物学检查

  龈下菌斑的采集:两侧观察牙分别用无菌面卷隔湿,龈上洁治器清除龈上软垢、牙石,吹干牙面,将消毒纸尖小心插入牙周袋底,留置20 s后取出,立即放入盛有0.5 ml的无菌还原转送液的厌氧转送管内,送至细菌实验室。

  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转送管置于漩涡震荡器,震荡1 min使菌斑团块分散后,将取样标本10倍系列稀释至10-2。取不同稀释度的样本0.01 ml接种于牛心脑浸液-辅助琼脂(BHI-S琼脂)培养基,置于厌氧箱内在体积分数80 %N2、10 %H2、10 %CO2环境中,37 ℃培养48~72 h。初代培养物进行菌落计数,以平板上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g)为菌量测定指标。将不同的单个菌落分离、接种于心脑浸液(BHI)培养基进行次代培养,包括耐氧实验(37 ℃需氧培养48 h)和厌氧培养(37 ℃厌氧培养48 h)。对纯化的次代培养物进行生化鉴定,根据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鉴定可疑菌群至属。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牙周袋内的牙周可疑可疑致病菌:包括真杆菌(Eubacterium),梭杆菌(Fusobacterium),类杆菌(Bacteroides),弯曲菌(Campylobacter),G--产黑色厌氧杆菌(black-pigmented gram negative anaerobic rod),BPAR(主要有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产黑色素普氏菌等)的检出率。

  1.3 实验设计

  初诊所得检测数据为基线(Baseline),然后给予相应的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和口腔卫生指导。1个月、3个月、6个月复诊,分别检查取样、龈上洁治和加强口腔卫生宣教。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以观察取样牙作为统计对象,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可培养细菌检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菌落计数结果经对数处理后,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牙周临床指标的比较

  实验组23例患者中失访2例,21例有效病例,共有42颗观察牙作为实验组统计对象。21例有效病例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39±4)岁。对照组23例患者中失访3例,20例有效病例,共有40颗观察牙作为统计对象。20例有效病例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42±3)岁。

  由表1可见,不论是在基线时间还是基础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同时期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牙周基础治疗后1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I、GI、PD指数较基线时有所下降(P< 0.05)。6个月后,两组的PI指数较1个月时上升,但较基线时减少(P< 0.05);GI和PD指数则与基线时无统计学差异(P >0.05)。

  2.2 微生物学观察结果

  2.2.1 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的比较 由表2可见,除基础治疗3个月时实验组的BPAR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0.05)外,其余两组间的各致病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基础治疗1个月时,各致病菌的检出率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 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检出率逐渐上升,至6个月时,基本回复基线水平(P >0.05)。

  2.2.2 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量的比较 由表3可见,基线时实验组的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的检出量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真杆菌和弯曲菌检出量无统计学差异。1、3个月时各组的检出量较基线的低。3个月时,实验组的BPAR检出量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实验组的真杆菌、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检出量高于对照组。6月的检出量与基线相比,实验组除了弯曲菌较基线的下降外(P< 0.05),其他各菌的检出量与基线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的真杆菌和弯曲菌较基线的降低,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则与基线无统计学差异(P >0.05)。

  

上一篇文章:手术治疗妊娠期较大牙龈瘤6例报道
下一篇文章:单个牙位牙龈瘤的分布和治疗探讨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