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氟沙星和甲硝唑治疗牙周炎疗效观察
核心提示:
应用诺酮类第三代抗菌氧氟沙星(OFLX)和抗厌氧菌的基咪唑类药甲吸唑(MFC)治疗牙周炎,随机分为甲硝唑治疗组、氧氟沙星治疗组、甲硝唑和氧氟沙星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牙周袋内局部给药方式治疗,并观察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门诊就诊的成人牙周炎患者40例(108牙),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18—62岁。氧氟沙星治疗组(O组)10例(28牙),甲硝唑治疗组(M组)10例(26牙),氧氟沙星+甲硝唑治疗组(O-M组)10例(30牙),对照组(A组)10例(24牙),所有患者均为中、重度周炎,表现为牙龈充血、水肿、溢脓、牙齿有同同程度的松动,牙周炎深度≥4mm,无全身其它疾病,6个月内未做过牙周治疗,初诊时采取双盲法随机
分组治疗。
1.2 给药方法 所有对象每日给药一次,共6 d,每次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1次,O组用0.4%氧氟沙星吸入注射器连接弯针头行牙周袋冲洗,M组用0.16%甲硝唑液吸入注射器连接弯针头行牙周袋冲洗,O-M组用0.4%氧氟沙星液与0.16%甲硝唑液等量混合冲洗,A组有0.9%生理盐水冲洗。
1.3 临床牙周病指数(CPDI)及牙周袋细菌学对比观察
1.3.1 CPDI的观察,选择符合要求的初诊患者后,做全面或局部牙周的系统检查记录,做牙周洁治术,给予口腔卫生指导,治疗结束后再做一次牙周系统检查并记录,包括龈炎指数(GI),龈出血指数(GBI),菌斑指数(PLI),牙周炎深度(PD),牙松动(M),实验结果行t检验。
1.3.2 牙周袋内细菌比观察,治疗开始及结束时各取龈下菌斑涂片,用消毒匙形器伸入袋内底部紧贴牙面冠方刮出龈下菌边,立即置于滴有2%刚果红液的干净载玻片上,自然干燥,用浓盐酸熏涂片约1min后在油镜下观察计数,随机计数100个细菌,按细菌形态分为球菌、螺旋体。
2 . 结 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效结果(见表1-3) 表1显示:O组治疗前后牙周炎指数较A组明显改善,两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M项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3.1 氧氟沙星用牙周炎的理论依据及临床疗效评价 氧氟沙星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细菌的双股DNA扭曲成为袢状或螺旋状,使DNA形成超螺旋酶称为DNA回旋酶,喹诺酮类妨碍此种酶,进一步造成染色体的不可逆损害,而使细菌细胞不再分裂。它们对细菌显示选择性毒性。当前,一些细菌对许多抗生素的耐药性可因质粒传导而广泛传布。本类药物则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影响[1]。本文结果表明,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局部给氧氟沙星6d后,与对照组比较,牙周各项指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改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