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于许多口腔疾病的治疗手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的口腔卫生工作者认为:人们应每半年左右进行一次口腔卫生护理。其主要内容包括:龈上菌斑、牙石的去除;已修复的牙齿的缺损及继发龋的修补。在每次复诊时,每个患者通常都要进行多次的修补。在这种半年一次的复诊中,通常都会使用到氟。那时,对儿童与成人患者的处理方式尚不如现在这般界线分明。
因此,在人们步入老年,牙齿依旧会因龋坏或是牙周病而缺失。在老年人中间,佩戴全口总义齿亦很常见的。 现代牙科医学的观念随着牙科疾病病因学研究的进展而有很大的转变。由于基础和临床医学已确认了一些可以引起龋齿和牙周病的特异性微生物,因此,在牙科领域已广泛采用抗生素和根管疗法等来治疗疾病。对于牙周病,巳广泛采用超声波洁治器来去除龈上和龈下牙石。牙科美容学也已显得愈来愈重要,临床上多种复合树脂已应用于包括功
能咬合面在内的多种部位。
另外,符合牙根形态的种植体也已应用于临床。在以上这些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恐怕是氟的广泛使用。氟的使用对于口腔疾病特别是龋齿的预防具有特殊的功效。
斯文·爱立克·哈姆波等的《临床牙周病学》一书中阐述到"各种牙周手术,包括根面平整术,都可导致根面的暴露,这也许是导致根面牙本质龋的最主要原因。在牙周手术后,可常规使用氟溶液对根面进行处理。"这一提法显然过于泛泛,有人会问:是否所有牙本质暴露的情况都应使用氟制剂呢?但有一例动物实验支持在任何牙本质及牙骨质暴露的情况下使用氟。
而De Jong等的研究却对常规用氟提出了异议。他们通过离体试验证明,使用氟会影响到牙本质和牙本质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他们发现:氟的使用对牙本质层纤维细胞的附着和再附着有抑制作用,因而断定:在牙周手术和洁治后应避免使用氟制剂。以上所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很可能在临床实际中误导牙科医师采用对牙周软硬组织有损害的治疗方式。 氟与牙周组织的健康 虽然系统地使用氟制剂可防龋已是公认的事实,但其在减少牙周疾病的发病率和减轻牙周疾病的患病程度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考证。已有证据表明,氟化钠对一些微生物可产生抵抗作用。但很少的几例对高氟与低氟地区的对比性研究却表明,饮用氟化水对牙周及牙龈健康并无作用。 阿立松等就此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在该项研究中,患者每2到12个月复诊一次,对菌斑控制和氟制剂的使用进行评估。患者每次复诊时都进行氟制剂的治疗。结果发现:这些处理有效地降低了龋病发病率并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牙周附着组织的丧失。类似的一例旨在研究牙齿保健与根面龋的关系的实验证明以上结论。但后者对氟在其中的作用却只是泛泛而论。
因此,应对口腔卫生保健中单一使用氟制剂对牙周组织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每天单一使用0·02%的氟化钠溶液可增进牙周组织的附着水平。基于这项研究结果,有的牙科医师建议患有破坏性牙周疾病的患者自行使用氟化钠溶液来作为牙周手术的替代方案。也有研究发现,自行或由牙科医师使用氟制剂可在产生抗菌斑作用的同时对开龈产生不利的影响。但,似乎含有钠和胺的氟制剂的类似作用要相对轻微一些。在对牙周患病区域使用1.64%的氟化钠凝胶6-10周后,牙龈的炎症明显缓解,而龈下微生物亦有显著减少。另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对进行性牙周病患者行1.64%浓度的氟化钠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