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syphilis)是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TP)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我国60年代基本消灭,80年代死灰复燃。近几年,早期梅毒口腔表现的患者逐年增多。现将我科近2年所诊治的二期梅毒的口腔粘膜斑17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7例中男14例,女3例;已婚11例,未婚6例;20岁以下1例,20~29岁4例,30~39岁8例,40~59岁3例,60岁以上1例;最小18岁,最大70岁;20~39岁12例,占70.6%。供销业务员8例,司机3例,干部3例,待业1例,退休工人1例。男性承认冶游史者7例,女性患者为恋人或情人传染2例,不详1例。
1.2临床表现
1.2.1确诊前病程 1+~6+月。
1.2.2部位 唇舌10例,
唇3例,唇软腭2例,唇颊1例,唇龈1例。
1.2.3口腔损害特征 口腔粘膜出现周缘突起,境界明显的潮红面,浸润性增生,表面混浊,呈灰白色斑。若病程较长,有局部用药史,则境界不清。病损一般如指甲盖大小,多为圆或卵圆形。一般无明显不适。
1.2.4皮肤表现 17例中2例有皮肤表现,1例患者背部、颜面、前额发际数十个黄豆大小红色浸润丘诊,略隆起。1例双跖部4个豌豆大小淡红色斑,不突起,表面无明显鳞屑。血清学检查:17例中9例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阳性,其中4例梅毒螺施体血凝试验(TPHA)阳性,另8例在转院外作血清学检查过程中流失。
组织病理 本文共查2例,镜下见上皮不规则增生,固有层内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大量浆细胞浸润。
治疗 本文共治疗9例,普鲁卡因青霉素G治疗3例,60万U肌注,一天一次,共10d。水剂青霉素G治疗6例,80万U肌注,一天两次,共15d。两种药物均于治疗后第3~4d损害开始缩小,分泌物减少,粘膜斑变平伏,第7~9d后基本消失。
2 讨 论
2.1患者的职业 17例患者,20~40岁处于性活跃期者12例,占70.6%。职业中业务员、司机等流动性较强者11例,(另2例其性伴侣为业务员或司机),与全国梅毒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报告一致。
2.2口腔粘膜斑的诊断 据李世泰报道,同时有皮肤、口腔粘膜损害者占二期梅毒患者1/3,因此,口腔医生对梅毒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对上述高危人群中缺乏疼痛等自觉症状的口腔粘膜溃疡的患者,须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性生活史及硬下疳发生史。本文有7例男性承认冶游史,有明确生殖器硬下疳史者仅3例(均为男性)。这可能与硬下疳很少有自觉症状及能“自愈”有关。是否与现今青霉素及其同类药品的广泛使用,导致早期显发梅毒不经硬下疳期直接进入二期梅毒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血清学方面,本文9例RPR阳性,其中4例TPHA阳性,另8例在转院外做血清学检查过程中流失,但这8例均有不洁性交史或硬下疳史。总之,要准确诊断梅毒口腔粘膜斑,需对患者的性乱史或硬下疳史,典型的病例表现及血清学检查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2.3口腔粘膜斑的一些特点 ①呈多发性,唇、舌、软腭、龈、颊均可累及,但以唇舌好发。本文17例均累及唇部,14例累及舌。推测其原因可能与唇舌血循环较口腔其它软组织相对丰富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