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损伤资讯中心 Topics
抗生素联合激素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260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建村等 日期:2011年10月22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核心提示:抗生素联合激素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260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建村 刘明叶 作者单位:沾化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256800

  【关键词】 颌面部 间隙感染 地塞米松 抗生素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骨周围组织以及颜面部的急性和化脓性炎症,感染可向周围组织蔓延,导致休克、颅内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1]。我科2001年1月—2007年1月应用抗生素联合激素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260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122例,女138例,年龄18~62岁。颊面部间隙感染者126例(48.5%),眶下间隙感染84例(32.3%),颌下间隙感染22例(8.5%),嚼肌间隙感染18例(6.9%),口底间隙感染10例(3.8%)。牙源性感染共236例(90.8%),其他原因所致感染24例(9.2%)。发病年龄20~50岁者163人,占患者总数的62.5%。

  1.2 治疗 26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均联合应用抗生素和地塞米松治疗,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增强全身抵抗力。抗生素按常规用量,常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地塞米松10 mg,静脉点滴,每日1次,一般用3~5 d。如已形成脓肿,及时行切开引流术;腐败坏死感染,早期切开减压引流。本组260例中有109例行切开引流术,其中口内切口的95例,口外切口14例。

  1.3 结果 本组127例因智齿冠周炎引起,其中118例在炎症消退后给予拔出患牙。因龋病引起者109例,有46例在炎症消退后拔除病灶牙,63例行根管治疗后保存患牙。

  2 讨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除具有全身感染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①疼痛剧烈;②局部炎症渗出明显;③炎症扩散迅速。因此,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发展,特别是伴有全身症状者,极易并发休克、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急性喉头水肿、昏迷等严重的并发症[2]。

  由于颌面部独特的解剖特点,间隙感染发生后引发的症状和并发症是非常严重的。颌面部组织肿胀压迫周围组织的神经末梢,可引发剧烈的疼痛;炎症水肿会使局部组织变形压迫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剧烈的疼痛和炎性中毒反应可并发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早期的全身用药和局部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组病例中地塞米松的应用,可有效控制感染早期的炎性渗出和组织水肿,减轻了水肿对神经末梢的压迫,有效地缓解了局部的疼痛,加速了脓肿的局限,避免了颌面部感染的扩散,为脓肿的早期引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小剂量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既能发挥该药的抗炎作用,又能避免出现免疫抑制等副作用。本组260例应用抗生素联合激素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刘静.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05例临床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2,25(6):473.

  [2]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8133.

上一篇文章:233例颌面部骨折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文章:外伤性前牙全脱位后再植的不同去髓时机及根充方式的效果观察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