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学习的目的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病理生理学分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总论主要介绍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以系统为单位,介绍一些常见共同的病理过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
根据临床医学口腔专业教学的目标: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面向临床。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适当介绍学科所取得新进展、新成果和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能力,加深对患病机体的认知。掌握部分专业英语词汇,加强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大纲根据陈国强主编《病理生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时间安排:
内容 |
理论课时数 |
讨论课时数 |
绪论、疾病概论 |
1 |
|
水、钠代谢紊乱 |
2 |
|
水肿 |
1.5 |
|
发热 |
1.5 |
|
钾代谢紊乱 |
2 |
|
酸碱平衡紊乱 |
4 |
|
缺氧 |
3 |
|
应激 |
3 |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3 |
|
休克 |
3 |
|
呼吸衰竭 |
3 |
|
心功能不全 |
3 |
|
肝功能不全 |
3 |
|
肾功能障碍 |
3 |
|
电教、病例分析与讨论 |
|
3 |
合计 |
36 |
3 |
第一章 概 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体——疾病
健康、疾病概念与含义。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第二节 疾病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1.感染性因素
2.理化因素
3.机体的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
4.遗传因素
5.先天因素
6.免疫因素
7.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二、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诱发因素、危险因素。
第三节 疾病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2.因果交替(形成疾病的良性或恶性循环)
3.局部与整体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康复、死亡(临床死亡过程的三期和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理生理学的性质
2.病理过程、健康、疾病、病因、条件、诱因、死亡和脑死亡的基本概念
3.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基本机制
4.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转归
二、熟悉: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常见的致病因素和致病特性
第四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水平衡紊乱
一、脱 水
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1.低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及其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2.等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及其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3.高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及其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二、水中毒
水中毒: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钠代谢紊乱
一、低钠血症
1.低渗性低钠血症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等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2.等渗性低钠血症(慢性低钠血症)
3.高渗性低钠血症
二、高钠血症
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2.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3.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2.水中毒: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
3.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的概念与分类
二、熟悉:
1.正常体液、电解质的组成及分布,以及水、钠代谢的规律和特点
2.体液平衡紊乱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3.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4.钠代谢紊乱的原因与机制
《钾代谢紊乱》
[教学内容]
第四节 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
1.原因和发生机制
钾摄入不足、失钾过多、钾向细胞内转移。
2.对机体的影响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心脏的影响、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对血管的影响、对肾脏的影响、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二、高钾血症
1.原因和发生机制
摄入过多、肾排钾减少、细胞内钾释出至细胞外。
2.对机体的影响
(1)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影响(轻度高钾血症常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
(2)重度高钾血症常使肌细胞出现去极化阻滞状态)、心脏的影响(高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室纤维颤动;
(3)严重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脏停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3.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2.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熟悉:
1.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酸碱物质来源和酸碱平衡调节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酸性物质的来源、碱性物质的来源。
二、酸碱平衡调节机制
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 评价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
pH值、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硷(BB)、硷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种类型: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
一、代谢性酸中毒
1.原因和机制
AG增大型(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AG正常型(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代偿调节机制
缓冲体系的缓冲调节、肺的代偿调节、肾脏的代偿调节。
3.对机体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钾代谢的影响、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
二、呼吸性酸中毒
1.病因和机制
呼吸中枢抑制、神经病变、呼吸肌活动障、胸廓异常、气道阻塞、肺部疾病、CO2吸入过多。
2.代偿调节机制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肾脏代偿调节。
3.对机体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电解质代谢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电解质代谢的影响、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
三、代谢性碱中毒
1.原因与机制
H+丢失过多、碱性物质输入过多、低钾血症、低氯血症。
2.代偿调节机制
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和细胞内外的离子交换、肺的代偿调节、肾脏的代偿调节。
3.对机体的影响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组织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低钾血症、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
2.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代偿性和失代偿性酸、碱中毒的基本特点
4.单纯型酸、碱中毒的发生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机制
5.不同类型酸、碱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二、熟悉:
1.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2.机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第六章 水 肿
[教学内容]
一、水肿的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4.淋巴回流受阻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钠、水潴留
1.GFR降低
2.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
滤过分数增高、心房利钠肽减少、肾血流重分布、醛固酮和ADH增多。
第二节 水肿的表现特征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皮下水肿的表现特征
二、全身性水肿表现特征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常见全身性水肿
一、心性水肿
二、肾性水肿
三、肝性水肿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水肿、积水、显性水肿、隐性水肿的概念
2.水肿的发生基本机制
二、熟悉:
1.皮下水肿的基本特点及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2.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的特点和发生机制
3.了解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第七章 缺 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1.氧分压
2.氧容量
3.氧含量
4.氧饱和度
5.动-静脉氧差
6.p5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一、低张性缺氧(乏氧性缺氧)
1.原因与发生机制,
2.血氧变化特点
3.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二、血液性缺氧
1.原因
贫血、CO、高铁血红蛋白、Hb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加。
2.血氧变化特点,
3.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三、循环性缺氧
1.原因
2.血氧变化特点
3.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四、组织性缺氧
1.原因
细胞中毒、线粒体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
2.血氧变化特点
3.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第三节 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代偿性变化
缺氧时细胞能量代谢变化;细胞的氧敏感调节与适应性变化。
2.细胞损伤
细胞膜变化;线粒体的变化;溶酶体的变化。
二、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呼吸系统的变化
(1)代偿性反应
呼吸加深加快、胸廓呼吸运动增加、
(2)呼吸功能障碍
2.循环系统的变化
心输出量增加、血液重分布、肺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增生。
3.血液系统的变化
红细胞增多、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表型重建。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第五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六节 氧疗与氧中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不同缺氧类型的基本概念、发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2.各型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与区别点
3.缺氧时机体的代偿适应与失代偿性变化
4.缺氧引起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二、熟悉:
1.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和影响因素
2.缺氧时细胞的氧敏感调节与适应性变化
3.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4.氧中毒概念、发生原因和机制
第八章 发 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原因与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有: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疟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致炎物。
二、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有:IL-1、TNF、IFN、MIP-1、IL-6。
三、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1.下丘脑终极血管区神经元的作用
2.内生致热原的直接作用
3.通过迷走神经
第三节 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
二、高温持续期
三、体温下降期
第四节 热限及其成因
第五节 功能与代谢变化
第六节 热型及意义
第七节 发热的利与弊及处理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发热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及其作用
2.内生致热原和中枢性发热介质生成、种类及其作用
3.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改变
二、熟悉:
1.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2.了解热限及其成因
3.了解热型及意义
4.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处理原则
第九章 应 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念
1.应激原、躯体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的概念。
2.“全身适应综合征”分期: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第二节 基本表现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1.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LC-NE)/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变化
应激时LC-NE的中枢整合和调控作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外周效应、机体的代谢、功能改变。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
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调节、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的生理意义、应激时GC分泌增多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应激时CRH分泌的中枢效应。
3.其他激素反应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β-内啡肽。
二、细胞反应
1.急性期反应
(1)急性期反应蛋白:蛋白酶抑制剂、凝血与纤溶相关蛋白、补体成分、转运蛋白、其他蛋白质。
(2)急性期反应的发生机制:APP的诱导生成、神经内分泌的调理作用、其它因素。
2.热休克蛋白
三、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机能变化
1.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
2.应激时机体的各系统功能变化
3.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的变化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心身疾病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第四节 应激的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应激、应激原、急性期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热休克蛋白的概念
2.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与细胞反应
3.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二、熟悉:
1.熟悉急性期反应,了解热休克蛋白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意义
2.应激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第十章 休 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
1.病因
失血与失液、烧伤、创伤、感染、过敏、急性心力衰竭、强烈的神经刺激。
2.分类
按病因分类、按始动环节分类、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特点分类。
第二节 分期与发病机制
一、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或微循环痉挛期)
1.微循环灌流的变化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交感-肾上腺素髓质系统兴奋、其他缩血管体液因子产生、溶酶体酶释放。
3.微循环变化的意义
动脉血压的维持、微循环反应的不均一性导致血液重新分布。
4.临床表现
二、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1.微循环及组织灌流改变
2.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酸中毒、局部扩血管产物增多、内毒素作用、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3.休克期属可逆性失代偿期
4.临床表现
三、休克晚期(衰竭期 DIC期)
1.微循环灌流变化
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血流流变学的改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入血、其他促凝物质释放、TXA2-PGI2平衡失调。
3.微循环改变的后果
4.临床表现
第三节 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细胞代谢障碍
二、细胞的损伤与凋亡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1.急性肾功能衰竭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3.心功能障碍
第四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休克的概念和发生的始动环节
2.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3.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二、熟悉:
1.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2.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
3.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一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1.凝血系统的激活
2.纤溶功能失调
第二节 影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严重的肝功能障碍
3.血液的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
5.机体纤溶系统功能状态
第三节 主要临床表现
1.出血
出血的表现、出血部位、出血机制。
2.休克
3.多器官功能衰竭
4.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第四节 分期和分型
一、分期
二、分型
第五节 诊断和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DIC的基本概念
2.DIC发生、发展的机制
3.促进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4.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产生基础
二、熟悉:
1.引起DIC的原发病和触发凝血系统活化的主要因素
2.急性DIC时的分期及其特点,DIC的分型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心力衰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病因、诱因和分类
一、 病因
1.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2.心脏负荷长期过重-继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3.心室充盈受限
二、诱因
三、分类
第三节 机体的代偿反应
一、心脏本身的代偿
1.心率加快
2.心泵功能的自身调节
3.心肌重构
心肌肥大、细胞表型的改变、心肌间质网络重建。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代偿性激活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心房肽的作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
第四节 发生机制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1.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2.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3.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1)肌浆网摄取、储存和释放Ca2+障碍
肌浆网摄取Ca2+能力下降、肌浆网对Ca2+的储存量下降、肌浆网对Ca2+的释放减少。
(2)胞外的Ca2+内流障碍
(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4.心肌重构的失代偿
二、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1.钙离子复位迟缓
2.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3.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4.心室顺应性下降
三、心室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性
第五节 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肺循环淤血
1.呼吸困难
2.肺水肿
二、体循环淤血
三、心排出量减少
第六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心力衰竭的概念、心衰发生的原因和诱因
2.心衰发病过程中心脏代偿和心外代偿的环节、机制及其意义
3.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4.心衰时肺脏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1.心力衰竭的分类
2.心力衰竭时心肌改建的失代偿的原因和机制
3.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4.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型
2.按病程进展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
3.按病变所累及的部位分为泵衰竭和肺衰竭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肺通气障碍的类型与原因
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
2.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二、弥散障碍
1.弥散障碍的原因
弥散面积减少、弥散膜厚度增加。
2.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1.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和原因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的血气变化
四、解剖分流增加
第三节 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二、呼吸系统变化
三、心血管系统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五、血液系统变化
六、肾功能变化
七、消化系统的变化
第四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六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Ⅰ型和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
2.呼吸衰竭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其血气变化的特点和机制
3.呼吸衰竭对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4.肺性脑病和肺原性心脏病的概念、发生机制
二、熟悉:
1.呼吸衰竭的分类
2.单纯性肺通气降低、弥散障碍、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血气变化的特点和机制
3.呼吸衰竭对CNS和循环系统功能影响的机制
4.呼吸衰竭时对呼吸系统的变化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6.呼吸衰竭的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六章 肝功能衰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病因
二、发展过程和分类
1.发展过程
2.分类
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
第二节 肝性脑病
一、临床表现和分类
1.临床表现
2.分类
急性暴发型肝性脑病、慢性复发型肝性脑病(内源性和外源性肝性脑病)
二、发病机制
1.氨中毒学说
(1)血氨升高的原因和机制
(2)氨对CNS的毒性作用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氨基酸失平衡学说
4.GABA学说
5.神经毒物协同学说
三、影响因素
1.常见的诱因及其作用
不适当的蛋白饮食;止痛、镇静、麻醉药的使用不当;严重肝病并发症的影响;便秘 便秘使肠道内氨和其它含氮物质产生和吸收增加。
2.诱因作用的基本机制
诱因与神经毒质之间的协同作用、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脑的敏感性增强。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1.发病机制
2.对肝功能衰竭的影响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2.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二、熟悉:
1.肝功能衰竭的概念和病因学
2.肝肾综合征的概念与机制
第十七章 肾脏功能不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病因与分类
二、发病机制
1.肾血流动力学异常
肾血流量急剧减少、肾内血流重分布。
2.肾小管损伤
形态学变化、功能受损。
三、临床过程与功能、代谢变化
急性肾小管坏死可分为少尿型急性肾衰与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1.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1)少尿期
少尿、无尿及尿成分变化;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2)多尿期
(3)恢复期
2.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一、病因
二、发病过程及其机制
1.发病过程
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
2.发病机制
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肾小管-间质损害、矫枉失衡学。
三、功能代谢变化
1.泌尿功能障碍
2.氮质血症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肾性高血压
5.肾性贫血与出血倾向
6.肾性骨营养不良
第四节 尿毒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急性肾衰的概念和以原因的分类,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的特征
2.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病因和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
3.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急性肾衰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的概念
4.慢性肾衰的发展过程、发病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
二、熟悉:
1.肾功能衰竭概念、分类
2.尿毒症的概念和了解尿毒症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
3.急性肾衰、慢性肾衰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