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资讯中心 Topics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命题规律及复习指导
作者:作者佚名 日期:2007年02月14日 来源:不详 浏览:

核心提示:    第一部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
    第一部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2.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3.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4.试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4)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对立统一:     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     3)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5.论述质量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     意义:     1)质、量、度作为概括事物规定性的基本范畴,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2)掌握事物的度也很重要。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于我们至少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启发意义。     其一、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其二、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只承认连续性而不承认间断性、只承认渐进而不承认飞跃,或者相反,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进程。     总之,善于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在它们的相互转化、相互推动中把握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     6.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     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不要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否定,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7.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8.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9.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最初阶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同客观事物相接触,这些事物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于是就相继产生关于这些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发生一个质的飞跃,形成概念,然后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它们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又是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的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如不超出主观范围,不跟客观世界接触,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同样也无法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现实物质性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相对照、相比较,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检验出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11.试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春意义。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是对立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它们各有不同的规定性,是有区别的。其次,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这中有相对。其二,相对真理可以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这种观点鼓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了”,怀疑和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也就是怀疑和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不承认这一点,也就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因此,必须随着实践的党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12.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13.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的同时,以主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最突出的表现。     1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跃的、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保守的因素,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15.简述经理基础与上层建设的辩证关系。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又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6.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加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的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17.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个人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然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人个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的理解。     (3)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之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第二部分     1.简述邓论形式的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并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所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3.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斯主义”这一命题     第一,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4.试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总是。     意义:     第一、它承认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二、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突破把计划经济待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第四、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7.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8.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10.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正确处二者关系     (1)效率是指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包含着自由、公正和平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但与效率相对而言,公平指的就是平等,表现为机会平等、收平等。     (2)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即要提高效率,就必须要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社会公平就难以实现;要做到收入分配的公平,就会牺牲效率,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即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的提高,就不能生产出大量可供分配的产品,更谈不上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强大动力。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个人收入分配时,必须坚持体现的一个原则。强调效率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公平,效率与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     11.试述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第三,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     (2)这些理论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12.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     在对外政策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就是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做任何外国的附庸,不允许外国侵害中国的利益,本国的事情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办;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利,也尊重世界所有国家都享有的同一权利。所谓不结盟就是不与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搞政治游戏、不打政治牌。不结盟政策对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利。     13.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其中,对外经济开放是主要的领域。对外经济开放,也是多领域的,对包括商品、资金、技术、劳动等在内的国际市场开放,即通过对外贸易,对国际商品市场开放;通过利用外资对国际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国际技术交流、转让,对国际技术市场开放;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对国际劳务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开放。     1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没找到)     15.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是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     第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为我国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治国方针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第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有序进行。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是我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实行依法治国,这是历史的经验。     16.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关系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二者应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第一、物质文明是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17.“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国两”是“一个中国”;第二,实行“两种制度”;第三,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第四,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18.“一国两制”的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一国两制”的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由处理国际关系,转化而用于处理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创造。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一国两制”构想把党的统一战线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为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二,“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一国两制”构想,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赞誉,并被许多国家加以借鉴和引用,已成为一个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的优秀方案。     1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性质是什么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个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第三部分     1.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含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科学提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动力和前途等根本问题,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战线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重大意义,正确地制定了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从理论和政策上完善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三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论述了建设人民军队和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总结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四是党建设的理论,阐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并创造了整风运动的建党经验;     五是哲学思想体系,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中国共产党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3.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个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毛泽东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萌芽于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4.试述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或称根本点。什么叫实是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二,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独立自主。是人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5.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特点:     第一,两种经济同时并存,其中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相结合。     第二,政治上主权沦丧,资本帝国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第三,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的政治基础。     第四,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五,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穷和不自由的程度,为世界所仅见的。     6.试述半殖半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践证明,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     8.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并强调武装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汉有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那样,利用议会讲坛,宣传自己的纲领、主张;不可能组织工人成功地举行经济的和政治的罢工,也不可能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战争,推翻反动政权,而是从一开始就必须建立并牢牢地掌握革命武装,以长期的武装斗争反对内部和外部的反革命武装,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0.为什么说要着重思想上建党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指共产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即加入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应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思想觉悟和实践共产主义的行动。     内容:     第一、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     第二、毛泽东倡导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     第三、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     第四、共产党员必须注意调查研究,按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     11.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三者的相互关系是:党的建设是核心,统一战线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武装斗争以统一战线为基础;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一,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才能充分认识到在各个不同阶级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独立原则,实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增加统一战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科学地总结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促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的关系。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在极端的白色恐怖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旗,揭开中国革命新的一页;才能从实际出发,走上符合中国国际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认真研究和解决相关的重大问题,创建一块块革命根据地,并使这些“星星之火”逐步成为“燎原之火”;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素质和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奠定坚强的武装力量的基础。     第三,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的关系。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如果党不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它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党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同样,如果党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不进行坚决的、严肃的武装斗争,党也会瓦解,革命也会失败。     12.为什么说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党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践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主要法宝     必要性:     第一,是由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的环境所决定的。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处理好与这些中间阶级、阶层的关系,并在一定的形式下同它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战胜共同的敌人。     第二,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所决定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组织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主要敌人,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可能性: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这些矛盾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又不断变化,使得在不同时期建立和发展相应的统一战线成为可能。     第二,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它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阶级、阶层团结到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因此,他们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暂时的同盟者,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条件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同其建立统一战线并尽可能发展之。     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统一战线的策略,但工农联盟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第二、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     第三、又联合又斗争是坚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     第四、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3.简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国民革命时期受到革命洗礼、并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地方。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由于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社会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与人民大众之间矛盾继续发展,为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并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创造了条件。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14.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     内容:     毛泽东将其归结为“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来说: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反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土地革命中基本内容,如果没有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不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     意义:     第一,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它批判了顽固坚持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回答了右倾悲观主义者的疑问,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     15.试述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国家政权的同时,赋予它新的内容和中国特色。     (1)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衔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不仅包括工农联盟,还包括劳动人民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3)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在表述上准确鲜明,说明我国的国家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的双重含义,比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更符合中国实际,易于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和理解。     此外,我国的人民民政专政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因此,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16.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953年,党中央和毛泽东正式提出并完整表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互相联系的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17.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完全符合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加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18.试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主要内容是:     第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前进。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质根本不同的社会矛盾。     第三,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     第四,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     意义:     第一、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社会主义时期重大政治理论课题的成功典范,它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第二、是党的八大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探索的具体体现。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0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点评及06年复习
    下一篇文章:安通2006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试卷二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命题规律及复习指导]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