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127例临床分析(2)
2、手术合并症
2.1咬台紊乱
(1)恢复咬合关系是手术成功的金标准。常由于术中咀嚼肌收缩力过大,不易准确复位,术后小钛板不足以对抗肌肉收缩力,不易稳定咬合关系。术前行颌间牵引有利于移位较大的骨块复位,可有效减少术后咬合干扰的发生。如未完全复位,术中手法复位后,行钢丝颌间结扎暂时稳定咬合关系,然后进行骨间坚固内固定术。对于错位明显及多发性骨折,术后必顺辅以适时的颌间弹性牵引固定,即使在拆除颌间牵引固定后仍保留牙弓夹板作张力带固定数天。
(2)使用小钛板必须准确塑形,与骨面被动贴合,否则拧紧螺钉后骨块位置会出现移动。
2.1咬台紊乱
(1)恢复咬合关系是手术成功的金标准。常由于术中咀嚼肌收缩力过大,不易准确复位,术后小钛板不足以对抗肌肉收缩力,不易稳定咬合关系。术前行颌间牵引有利于移位较大的骨块复位,可有效减少术后咬合干扰的发生。如未完全复位,术中手法复位后,行钢丝颌间结扎暂时稳定咬合关系,然后进行骨间坚固内固定术。对于错位明显及多发性骨折,术后必顺辅以适时的颌间弹性牵引固定,即使在拆除颌间牵引固定后仍保留牙弓夹板作张力带固定数天。
(2)使用小钛板必须准确塑形,与骨面被动贴合,否则拧紧螺钉后骨块位置会出现移动。
(3)骨折线两侧钛板上每侧至少固定2个螺钉,钻头的直径和螺钉直径应配套,钻孔的位置不要过分靠近骨折线,钻头尽量与骨面垂直,并一次完成。任何偏心或复钻孑L都可能降低螺纹把持力,影响固位稳定性。
2.2感染:感染是导致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文献统计感染率为3%—27%,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568例颌面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感染率9.16%,其中面中部骨折6.16%,上下联合骨折8.99%,单纯下颌骨骨折11.94%(DCPl3.46%,通用板和重建板12.05%,小型板11.28%)。感染原因主要与骨折伤度重、固定稳定性差、技术应用错误有关,固定不良所致的感染一般表现为皮瘘、螺钉松动、植入体外露、局部疼痛、反复肿胀等慢性临床过程。
2,3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多因手术牵位所致,常见于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颞支,钻孔或旋入螺代损伤下齿槽神经的情况很少发生。
2.4骨不连接:常见的原因有感染、固定不稳定和严重创伤。临床表现为合向和颊舌向异常运动,局部疼痛、肿胀,影像学可见断端皮质化,呈象脚样或笋尖样改变,颌骨骨不连接的发生率较低。
2.5影响颌骨发育:内固定是否会影响儿童颅面骨发育目前尚无定论,现在研究认为坚强内固定对颅面发育确负面影响,但相比比手术创伤要小的多,建议儿童骨折尽量采用保守治疗,如必须手术内固定,最好不要为取钛板和螺钉行二次手术。
2.6牙根损伤:文献中可能很少谈及坚强内固定损伤牙根的问题,但钻孔口旋入螺钉时损伤牙根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
2.7伤口裂开:本组2例伤口裂开均发生于口内切口。手术切口应距附着龈至少5mm,保证缝合时切口两侧有足够的可移动软组织。缝合时应对位准确。
相关阅读:
TAGS: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热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