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内切口在治疗下颌边缘性骨髓炎中的应用
核心提示: 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是智齿冠周炎引起的牙源性感染,由于急性期未能彻底治疗或病灶牙存在,转入慢性期后反复发作,导致下颌骨骨膜及密质骨受累。最多见是下颌角及下颌升支外侧的骨膜骨皮质受累,骨坏死散在,病变表浅,用刮除方式清除[1]。传统切口大多在下颌骨下缘,因其在面部留下疤痕,多数患者不愿接受,尤其是患者大多年轻;另一方面,在刮除同时,还须经口内拔除病灶牙或切除口内瘘道,给术者
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是智齿冠周炎引起的牙源性感染,由于急性期未能彻底治疗或病灶牙存在,转入慢性期后反复发作,导致下颌骨骨膜及密质骨受累。最多见是下颌角及下颌升支外侧的骨膜骨皮质受累,骨坏死散在,病变表浅,用刮除方式清除[1]。传统切口大多在下颌骨下缘,因其在面部留下疤痕,多数患者不愿接受,尤其是患者大多年轻;另一方面,在刮除同时,还须经口内拔除病灶牙或切除口内瘘道,给术者带来多术野的不便,鉴于此,我们采用正颌外科的下颌升支截骨术的口内切口[2],进行慢性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临床诊断慢性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23例,男性10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24.5岁。引发智齿冠周炎21例;第二磨牙根尖周炎2例;伴皮肤瘘道5例;粘膜瘘道7例;病变累及下颌角及升支21例;2例波及乙状切迹及喙突;X线显示有骨质改变5例;搔刮术前拔除病灶牙4例,术中拔除病灶牙18例,保留第二磨牙1例。术后随访21例,最长5年,最短11个月均未复发。1例保留病灶牙经根管治疗后未见复发,随访3年。所有病例均经口内切口进行边缘性骨髓炎搔刮术。1.2 方法 常规口内外消毒、铺巾,均采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口内切口选择相当翼下颌韧带中点偏颊侧,沿下颌升支外斜线方向,如拔除病灶牙需要,切口可略偏外斜线内侧。完全切透粘骨膜,先翻瓣拔除病灶牙,尔后用骨膜剥离器在骨膜下剥离,暴露下颌角及升支骨外侧面。如炎症波及乙状切变或喙突,髁颈部,可向后潜行剥离至乙状切迹,喙突,髁颈部,探及骨面坏死或增生骨皮质,如用Shea牵开器牵拉,视野更清楚。用刮匙刮除病变骨皮质及软化骨膜、炎症肉芽,反复刮除并冲洗。皮肤伴有瘘道时则将瘘道及炎性组织一并切除,并严密缝合,在缝合口内切口前,在下颌骨外侧创面撒入适量红霉素粉或头孢唑啉粉,缝合口内切口并放置引流条,术后在下颌角及升支区放置纱垫加压包扎,3天后解除包扎。
2 讨论
慢性边缘性下颌骨骨髓炎治疗必须用手术方法去除病变骨质和病灶牙方能痊愈。传统方法较多是在下颌骨下缘作口外切口,如皮肤瘘道不在此切口上,尚需另作切口切除瘘道,大部分患者还需经口内拔除病灶牙及切除口内瘘道。在切开皮肤后依次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结扎并切断颌外动脉,面前静脉,切断嚼肌附丽。其优点是术野清楚直观,便于引流,但也存在一定缺点:① 皮肤切口影响美观;② 同期拔除病灶牙,切除口内瘘道还需作口内切口,给术者带来不便;③ 有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及损伤腮腺下极导致涎瘘的可能。 口内径路治疗慢性边缘性下颌骨骨髓炎,虽然手术视野不如口外切口清晰直接,但却有如下优点:① 无面部皮肤切口,术后无皮肤疤痕,年轻患者乐意接受;② 一般不易损伤面神经和腮腺;③ 一个切口多个用途,即可显露刮除视野,又可同时暴露病灶牙及其感染通路,便于清除下颌升支外斜线上炎症物及瘘道。 张口严重受限,影响口内手术操作,边缘性骨髓炎病程长,粘连严重,甚至波及嚼肌间的患者不适用本术式,口内放置引流条不如口外放置引流作用好。
相关阅读:
TAGS:口内,切口,治疗,边缘,骨髓,骨髓炎,中的,应用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热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