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垫后关节前间隙减少至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著性差异;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垫通过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使髁突向前下移位,并稳定于关节内位置正常,恢复了牙、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资料 13例因严重磨损、垂直距离降低所致低位咬合患者,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按张震康分类[1]属功能紊乱或可复性盘前移位。男8例,女5例。年龄45-61岁,平均50.5岁。其中除8例患者牙列完整外,5例伴肯氏Ⅲ、Ⅳ类牙列缺损,但无游离端牙缺失及多数后牙缺失。所有患者均有面下1/3缩短、苍老面容、咀嚼无力、关节弹响、关节区及咀嚼肌区压痛,伴张口受限、关节运动异常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 2 结果 13例患者于戴用垫后,面部表情自然,张口时弹响及关节局部疼痛消失。最大力时的嚼肌电位及颞肌后份姿势位电位活动,较治疗前降低。双侧髁突外形对称,位于关节窝中央,前、后间隙基本相等,其变化结果见表1。半年后复查时,又有耳鸣、咀嚼肌区压痛消失,张口受限及咀嚼无力改善。肌电检查见最大力时的嚼肌电位及颞肌后份姿势位电位活动,均下降至正常范围,且双侧对称协调。其关节间隙的改变与戴用垫后的比较结果见表2 。
注:*P<0.05 **P<0.01 |
注:*P>0.05 **P>0.01
3 讨论 3.1 低位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 正常者因牙齿呈最大面积接触的牙尖交错关系及适宜的垂直距离,牙位、肌位和关节位一致,姿势位和闭合位一致,是正常行使咀嚼功能的下颌位置,牙齿、肌肉和关节呈相互协调一致的关系,此时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在双侧闭口薛氏位片,显示关节前后间隙基本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