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外科资讯中心 Topics
植入血管束预制轴形皮瓣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绪凯 严冬 王玉新 刘淑霞 日期:2007年01月09日 来源:不详 浏览:

核心提示:

植入血管束预制轴形皮瓣移植的实验研究500) { this.width=500; }">

  摘 要:目的:不同植入方式对血管束植入预制轴形皮瓣后,血管束发芽形成血管网与皮瓣之间沟通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8只,动物左侧为A组(即血管束通过皮管方式移植到颈部)。动物右侧为B组(即血管通过皮下隧道移植到颈部)。血管束移植后4周,进行血管灌注检查及皮瓣移植手术。结果:两组血管灌注检查结果相似,移植后皮瓣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式预制皮瓣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

  面颈部软组织缺损,一般采用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但这些组织瓣在临床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预制皮瓣技术受到临床整形医师的重视。其基本概念是将知名血管束移植到适宜的皮瓣下方,植入血管束发芽与皮瓣血管沟通,待血循环建立后再以带蒂或显微外科方式将组织瓣移植到缺损区进行重建。应用这种技术可以制备出临床需要的特殊皮瓣,弥补自然皮瓣的不足。为模拟临床实际应用,本实验设计了两种血管蒂植入方式,比较两者的成活率,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8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实验分为AB两组,为自身对照。动物左侧为A组,即将左耳中央动静脉血管束通过皮管方式植入左颈部皮瓣下方。动物右侧为B组,即将右耳中央动静脉血管束通过皮下隧道移植到右颈部皮瓣下方。麻醉用“846”注射液2 ml/kg肌肉注射。术前备皮消毒,铺无菌巾。术后动物单笼饲养,给予正常饲料喂养。

  1.2 实验方法

  1.2.1 移植耳中央动静脉血管束到颈部 A组:在左耳背部设计5.0 cm×1.5 cm大小皮瓣,以耳中央动静脉为中心,蒂在下。切开皮肤至软骨表面,沿软骨膜表面剥离,注意勿损伤血管束,在皮瓣尖端上方1.0 cm处分离切断血管束并携带1.0 cm×1.0 cm大小筋膜。分离皮瓣至耳根部,缝合成管状。耳部创口直接拉拢缝合。在同侧颈部设计3.0 cm×1.5 cm皮瓣,将血管束尖端缝合在皮瓣尖端下方,缝合剩余创口(图1)。B组:在动物右侧耳背部中央血管束表面切开,仔细分离出中央动静脉,长度5.0 cm,在其前端携带1.0 cm×1.0 cm筋膜组织。在右侧颈部设计3.0 cm×1.5 cm大小皮瓣,并在耳部与颈部创口之间形成隧道。将血管束通过隧道缝合在皮瓣尖端下方。缝合耳部及颈部创口(图1)。

 植入血管束预制轴形皮瓣移植的实验研究

图1 A组手术设计示意图

  1.2.2 血管灌注检查术后4周,随机选出4只动物(A、B两组各4侧)进行血管灌注检查。用10%甲醛墨汁液按1∶9体积比配制。分别在动物左右侧颈部形成4.0 cm×1.5 cm大小皮瓣,仅保留植入血管束与皮瓣相连。剖开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放出血液。分别经左或右颈总动脉插管,用37℃肝素生理盐水冲净残留血液,然后灌注10%甲醛墨汁液,血管内保持有充足压力,使动物耳及颈部完全呈黑色,0.5 h后再补注1次。用1号丝线结扎双侧植入血管蒂部,取下皮瓣将其缝在3.0 cm×7.0 cm矩形钢丝架上。置入10%甲醛液内固定1周,去除多余组织后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发芽及血管网形成情况。

  1.2.3 移植预制皮瓣至耳部 皮瓣预制后4周,进行皮瓣移植。A组在颈部形成4.0 cm×1.5 cm皮瓣,以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撞击部位对下颌骨不同结构受力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文章:牙再植后牙列拥挤一例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植入血管束预制轴形皮瓣移植的实验研究]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