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外科资讯中心 Topics
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
作者:姚霜 范群 刘晓君 杨霜 日期:2007年01月09日 来源:不详 浏览:

核心提示:

  【摘要】 目的:观察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垫后关节前间隙减少至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著性差异;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垫通过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使髁突向前下移位,并稳定于关节内位置正常,恢复了牙、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低位咬合指由磨损等原因造成牙冠长度和咬合垂直距离减少,息止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间隙超过正常范围。因致髁突后上移位,造成颞下颌关节腔内壁损伤或压迫其后部软组织中的神经末梢、血管和耳管,引起疼痛和耳鸣。关节腔受压而变小,关节内压增高,引起关节损伤,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该研究用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垫治疗因严重磨损引起的低位咬合,取得较好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资料 13例因严重磨损、垂直距离降低所致低位咬合患者,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按张震康分类[1]属功能紊乱或可复性盘前移位。男8例,女5例。年龄45-61岁,平均50.5岁。其中除8例患者牙列完整外,5例伴肯氏Ⅲ、Ⅳ类牙列缺损,但无游离端牙缺失及多数后牙缺失。所有患者均有面下1/3缩短、苍老面容、咀嚼无力、关节弹响、关节区及咀嚼肌区压痛,伴张口受限、关节运动异常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

  1.2 方法 在正中关系基础上,在口内做正中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关系蜡纪录,以恢复正常垂直距离,并保持正常的息止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间隙。咬合升高量以患者感觉舒适、面下 1/3与面中1/3比例正常、表情自然,症状消除为准,但其厚度不超过5mm较为适宜[2]。将此关系转移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到架上,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颞下颌关节弹响的临床体征与关节造影诊断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文章:颞下颌关节急慢性操作的间矫治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