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
核心提示:
【摘要】 目的:观察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
垫后关节前间隙减少至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著性差异;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
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低位咬合指由磨损等原因造成牙冠长度和咬合垂直距离减少,息止间隙超过正常范围。因致髁突后上移位,造成颞下颌关节腔内壁损伤或压迫其后部软组织中的神经末梢、血管和耳管,引起疼痛和耳鸣。关节腔受压而变小,关节内压增高,引起关节损伤,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该研究用
垫治疗因严重磨损引起的低位咬合,取得较好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资料 13例因严重磨损、垂直距离降低所致低位咬合患者,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按张震康分类[1]属功能紊乱或可复性盘前移位。男8例,女5例。年龄45-61岁,平均50.5岁。其中除8例患者牙列完整外,5例伴肯氏Ⅲ、Ⅳ类牙列缺损,但无游离端牙缺失及多数后牙缺失。所有患者均有面下1/3缩短、苍老面容、咀嚼无力、关节弹响、关节区及咀嚼肌区压痛,伴张口受限、关节运动异常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
1.2 方法 在正中关系基础上,在口内做正中关系蜡纪录,以恢复正常垂直距离,并保持正常的息止
间隙。咬合升高量以患者感觉舒适、面下 1/3与面中1/3比例正常、表情自然,症状消除为准,但其厚度不超过5mm较为适宜[2]。将此关系转移
到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