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内冠粘固对圆锥型套筒冠固位的影响,探讨内冠粘固的最佳时机。方法 针对12例的实际情况,测量固不同情况下固位力大小。结果 内冠内聚角度大,基牙多,内冠先行粘固法;内冠内聚角度小,基牙多,其他修复方式,基牙少,内冠后期粘固法。结论 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粘固法。
【关键词】 义齿;内冠粘固;治疗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指以圆锥型套筒冠为固位体的可摘义齿。内冠覆盖在有基牙的牙冠组织表面,与基牙紧密粘固;外冠覆盖在内冠表面,与义齿的其他部分连接成整体,内、外冠之间紧密贴合,义齿戴入时产生较强固位力。套筒冠义齿具有以下特点:义齿将所有基牙连接成整体,起到夹板作用,保护基牙及周组织健康[1],保存牙槽骨高度,圆锥型套筒冠固位体的固位形式利于减轻基牙负荷。义齿就位时,由于
内冠轴面与外冠组织面之间嵌合作用产生固定力;取出时,固位体内外冠分离的瞬间,内冠轴面与外冠组织面脱离接触,使固位力下降为0[2~6]。因此,内冠粘固时机的选择对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的固位尤为重要,本文将研究不同时期粘固内冠对圆锥型套筒冠固位的影响,探讨内冠粘固的最佳时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12例患者都来自本院门诊病人,年龄37~55岁,男9例,女3例,按临床指标分为4组,在进行临床检查与各项特殊检查之后,临床医师可分明确诊断,并就备选方案与患者进行沟通,明确告知各项方案的具体步骤,最终结果、潜在问题及相关费用。在征得患者理解与支持的情况下,开展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的修复治疗工作。
1.2 选择标准
患者口腔内余牙少,余牙为牙体缺损、牙齿错位或牙周炎症,无牙区牙槽嵴吸收较严重,估计设计为可摘局部义齿或全口义齿修复效果欠佳者。所戴义齿经修改及使用一段时间后(初戴后4周),患者感觉满意,临床检查认为义齿合适时,进行测量。
1.3 观察项目
固位力测试:将3根弹性小、硬度高的钢丝用红膏分别固定在下颌覆盖义齿的双侧第一磨牙牙合面和前牙上,顶端拧成圆环。义齿就位后用HZ21型固位力测试仪测量。
2 结果
固位力的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固位力测定结果(略)
3 讨论
内冠先行粘固法,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内冠可充分应位于基牙上,可获得良好的密合度及固定。该方法可排除各种原因(印模、模型及铸选工艺与材料)引起的内冠固位不良,对其后的临床及技工流程的影响。但是,该方法要求内冠粘固时应充分就位,以防止共同就位道发生改变(在任何方向上大于其实际的轴面内聚角度);要求印模制取及模型灌注具有较高的精度;同时,应处理好为提高内冠适合性而进行模型可卸戴型制作,与共同就位道取得过程中所要求的保持基牙位置相对恒定,二者之间的矛盾。应用该法还应注意,内冠印模及以超硬石膏灌注外冠工作模型的尺寸改变问题。印模及模型的尺寸改变,会导致内、外冠之间的密合度受到影响,同时会引起铸造金属基底的适合性降低及应位困难。对于不能充分就位的外冠桥体,需要切开铸件或缩短铸件长度,口内连接后进行焊接。对于多基牙的病例,该方法在处理过渡义齿及暂时冠桥方面,程序较为复杂。
内冠后期粘固法,具有内、外冠密合度好、边缘适合性佳、粘固时可确保内、外观紧密贴合、临床操作不需要调改或重新制作过渡义齿的优点;同时可保证义齿的最终就位。该方法的问题是,技术难度相对较高,要求以Pattern Resin成型塑料灌制外冠工作模型的基牙牙冠,以防止磨损变形导致的密合度下降及外冠位置的改变。在外冠适合过程中,由于内、外冠之间摩擦力较大,外冠适合后,往往出现内冠嵌于外冠之内难以取出的情况。因此,应使用专用内冠取出器械,避免采用敲击震荡法对外冠及义齿的潜在破坏。义齿试戴并粘固内冠时,有可能出现因基托、支架、人工牙原因导致的内冠就位不充分,进而导致义齿因内冠就位道的方向细微改变,使得义齿就位与再就位困难;同时还会影响内冠的固位及基牙存在继发龋齿的潜在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