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过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张玲着手找工作了,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招聘气氛弥漫在全国各大高校,消息栏贴满了宣讲会信息,校道上着正装的学生逐渐多了,应届毕业生见面只剩下一个话题:“最近有什么招聘信息?”连像倪震和周慧敏那样的八卦新闻也少有人提起。
中山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孙亮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逼近。他的山东老家毗邻蔬菜之乡,经济作物主供出口,2008年价格严重下滑,销路不畅。连他哥哥在青岛的进出口生意订单也下降不少。2008年前七个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下滑8.1个百分点,这是2002年以来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
她开始购置应聘“战袍”:花一百多元钱买了黑西裤,配上大四时为了找工作买的一件小西装,再花上两百多元买了高跟鞋。
一些高校的招聘宣讲会减少了。当张玲来到招聘会现场时,人山人海,连过道、门口都站满了人。他们的面孔可以在许多新闻图片中看到:焦灼、无奈、期盼。
10月底,张玲获得了第一个试讲机会,来自重庆八中。同样枯燥、紧张的流程,同样拥挤不堪的现场:递简历、面试、笔试。笔试前已是晚饭时间,张玲到食堂买了饭菜,却吃不下,也不觉得饿,只喝了一杯奶茶,就回到招聘会场。
笔试结束已是晚上9点多,张玲走在人头攒动的西安街头,却显孤单:“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过,以后找工作的路还漫长。”
焦虑的情绪堆积在每个毕业生心头。有时,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吴青会连续几天做噩梦,梦到自己迷路了。她整天守着电脑,找招聘信息,查看邮箱有没有笔试、面试通知。
晚上11点多,张玲准备睡觉时,接到了重庆第八中学的试讲通知。那夜,她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迷迷糊糊之中,一遍一遍想着课本知识,想着明天的试讲内容。“我莫名其妙害怕,心跳加快。”这种场景,她记得只有高考时候发生过。
第二天6点多,宿舍同学还在睡觉,张玲就起床了,早餐也不想吃,出门开始人生的第一次试讲。试讲内容很简单。在等待的两个小时里,张玲焦灼不安,她不停给同学打电话咨询。她问一个同学:“如果紧张了,语速太快怎么办?”同学安慰她:“那就转身擦黑板好了,没关系,放松就好了。”
午餐依然吃不下。中午时候终于听到招聘老师念她的名字了,她给自己鼓劲:“加油!”让脸上充满笑容,走入试讲室。
张玲基本不考虑薪酬,教师待遇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当她试讲结束后,她觉得没戏了:太紧张,5分钟就讲完了,而且忘记了师生互动。心神定了之后,她反而感到饥饿,一下子吃了3碗米饭,回宿舍倒头便睡,一直从晚7点睡到第二天早9点。
张玲开始扩大“战场”,她先后去了成都、湛江试讲。“只要有机会,我就要抓住。”她说。
许多毕业生也在各地奔波,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廉价的“10元旅店”,不少住客是毕业生。2006年南方周末就曾做过相关报道。
11月中旬,张玲坐火车到成都,参加了北师大实验中学的试讲。由于有了经验,她自我感觉良好,包括成都的天气,也让她感到了一丝冬天的暖意。
12月初,湛江中学的一个分校给了她试讲机会。她坐了近30个小时的火车,带了方便面和十多本高中教案和专业书,睡不着就看书,一路颠簸到湛江。
湛江有个中学同学,陪着她去面试。在去中学的公交车上,成都的北师大实验中学给她来电:她被录用了。
张玲高兴得抱住同学:“你是我的福星,给我带来了好运!”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