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东 武汉协和医院口腔科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口腔医学会常务委员、武汉市口腔医学会副会长。
擅长处理口腔疑难杂症及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癌前病变等的治疗和手术。对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颞下颌关节疾病、先后天畸形和缺损的诊断和治疗有很深造诣。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一下午、周四下午
初次见张教授,他刚下手术台,正在病房里给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治疗方式。脱掉手术衣的教授颇有长者风范,平易近人,他旁征博引巧妙地将枯燥难懂的医学名词,化为大众可以理解的词句,不时开开玩笑,让病患感到轻松。
张教授行医数十载,育人无数,他常教导学生和年轻医生要有悬壶济世的仁爱之心,时刻为患者考虑。病房医生办公室里挂满了锦旗和匾额,写满了患者对张教授的感激。
60岁的张爹爹是张教授的忠实粉丝,原本想退休后享享清福,3年前被查出颊癌,老人痛不欲生。张教授安抚他说:“还好,发现得早,手术成功率还是很高的,这是一场你我合作的战役,对手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我负责攻城,你负责守城,保持心情舒畅,病就好了一大半。”一席话说得老张坚定了很多。
复查时张教授一边检查一边说:“你照镜子看,伤口愈合得多好啊,颈部也没有淋巴结肿大,这场战役咱们打得多好!”3年来,张爹爹乐观,斗志昂扬,病情再未复发。
您知道吗?残留牙根、智齿、活动假牙都可能引发口腔癌!从世界范围看,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口腔癌更是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位,在谈癌色变的年代,口腔颌面部癌症就像一个“黑面杀手”蜗居在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趁其不备的一击却可能致命。
“一说到口腔颌面部肿瘤,很多人都一脸诧异,难道口腔里也会长癌?”从事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疑难杂症诊治了一辈子的张汉东教授忧心忡忡地说,大众普遍认识不足,不懂得防微杜渐,实在令人遗憾。
他举例说,一位65岁的老先生舌边老是溃疡,起初自己买点消炎药对付,哪知两个月后溃疡疼得实在厉害,享受美食也成了折磨。慕名找到张教授,哪知诊断为舌癌,老先生惊得不知所措。
原来,元凶只是舌边上几个烂牙根,因为不痛便没管它们,哪知不停运动的舌头和锐利的牙根长期摩擦,溃疡经久不愈最终酿成大祸。好在发现及时,张教授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仔细清扫癌细胞,配合术后化疗。同时老人也戒掉烟酒,多次复查均未复发。
张教授说,口腔癌大部分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即所谓的黏膜发生变异。临床上包括唇癌、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等。我国舌癌最多见,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研究表明,口腔里的残留牙根,较锐利的牙尖或不良活动的假牙,易划破口腔粘膜或舌头,还有萌出的智齿易长期咬颊,这些隐患都会刺激伤口不愈,可能引发癌变。
张汉东还指出,嗜好烟酒、口腔卫生差、局部长期异物刺激伤口迁延不愈,营养不良或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者,喜好“麻辣烫”或嚼槟榔等都是口腔癌的重要诱因。
莫信偏方
规范治疗才是王道
现代医学公认,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是当今癌症治疗的四驾马车。针对口腔癌,仍以手术为主,包括原发部位的切除重建及颈部相关引流淋巴的清扫,结合放化疗的综合序列方案。一般情况下,癌症早期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64%。
张汉东还记得一个触目惊心的病例。麻城一78岁婆婆一年前在当地医院做了牙龈癌切除术,今年6月就复发了,脸和脖子肿胀,听说一种草药有奇效,老人就到山上采集,天天敷在脖子上,被送到医院时脖子的皮肤全部溃烂,流脓不止。
与其形成明显对比的是,53岁的陈女士早在4年前做了舌癌根治术,患者积极配合化疗,保持乐观情绪,定期复查,至今效果不错。
“口腔癌治疗失败主要是原发灶的复发,这与医院的设备及医生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一旦发现口腔异常,应尽早到正规医院诊治,切莫听信偏方土法。”张汉东强调,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计划、分步骤的多种治疗手段,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一看二摸三感觉
口腔癌早发觉
对于口腔癌的早期症状,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张教授总结出“一看二摸三感觉”。
第一、观察口腔黏膜颜色改变,正常口腔黏膜颜色为粉红色,而发生病理改变的黏膜多为红色或白色,呈溃疡、颗粒或菜花状;第二、触摸黏膜质地,正常黏膜多软而光滑,而病变部位多有粗糙变厚或颗粒感,有的质地稍硬,活动性较差,特别是对于溃疡两周以上未愈更要当心;第三、感觉病变部位有无疼痛麻木等,若肿瘤侵犯神经,易导致嘴角歪斜、吹口哨困难等面瘫症状或舌唇麻木等,若侵及咀嚼肌或颞下颌关节,则会出现张口受限,咀嚼困难等。若肿物短时间内变大或出现出血疼痛就更得份外留心了。
我们普通人如何防范口腔癌?张汉东建议,除了必要的戒烟酒,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勤刷牙,还要营养平衡,粗细搭配,避免长时间光照。记得及时治疗残根残冠,去除不良刺激,特别是戴假牙的市民,一旦假牙下组织有疼痛、发炎要及时就医,力争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