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后,随着对厌氧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的发展,从口腔内发现了三百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目前认为最可疑的牙周致病菌有: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福氏类杆菌、直形弯曲菌、优杆菌、溶齿艾肯氏菌、微小消化链球菌、月形单胞菌和密螺旋体,其中放线共生放线杆菌作为局限性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菌作为成人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被研究得最广泛,证据也是最充足的。
在感染微生物学领域,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致病菌往往存在多种克隆型,有些是毒力的,能致病的,称为毒性克隆,而另一些可能是无毒力的,非致病的,如流感嗜血杆菌(Hacmophilus influenza)的104个克隆型中只有6个是有毒力的。因此,牙周致病菌也可能存在多种克隆型,其中有毒性克隆和非毒性克隆。
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假设,使我们对牙周致病菌的认识必须进入到克隆水平。利用多位点酶型分析、rRNA分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REA)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性分析(RFLP)已证实多数牙周致病菌存在多种克隆型,如牙龈卟啉菌、放线共生放线杆菌、中间型普氏菌、直形弯曲杆菌等。
也有报道牙周致病种内不同亚型间存在毒力差异,如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牙龈卟啉菌,但牙周致病菌不同克隆型间致病性的差异尚未充分证实。
对机体其它系统感染的重要相关微生物的研究揭示了克隆学说的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从特定感染部位分离的致病菌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即克隆感染,常与外源性致病感染有关。
另一个相对模式是多克隆感染,在这型感染中,从病变部位分离到的致病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基因类型,这种感染模式多与内源性感染相关。区分牙周炎是克隆感染还是多克隆感染,对于牙周炎病因的认识和牙周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如属克隆感染,则牙周炎为外源性感染,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染源将是牙周病防治的重要途径;如属多克隆感染,则牙周炎为内源性感我们对亲代与子代均检出中间型普氏菌(Pi)的20个家庭、59例受试者的73株经生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鉴定的中间普氏菌(Pi)分离株用AP-PCR方法进行了Pi的基因型分析,结果发现39种不同的扩增带型,9个家庭的21例成员中,发现3对父子(女),4对母子(女)及2个家庭的父母与子女检出的Pi具有一致的AP-PCR扩增带型,说明Pi存在多种不同的克隆型,并可能在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中传播。
2.口腔微环境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局部微环境的作用包括局部宿主因素的作用和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2.1 局部宿主因素的作用
致病菌毒性因子的表达受局部微环境的温度、pH值、离子浓度、渗透压等因素的调节。体外研究表明,牙龈卟啉菌在没有血红素条件下培养后则失去毒力,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血红素铁离子通过调节牙龈卟啉菌外膜蛋白的表达而影响其毒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