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tist1:我干儿童口腔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在这段时间内接触过一些乳牙滞留的病人,发现很多不易自行脱落的乳牙都做过根管治疗。我科教授的解释是由于多数做根管治疗的孩子都有根尖的炎症,而根尖炎症可以导致牙槽骨的吸收,这样就会使恒牙的萌出道发生变化,即向阻力小的方向萌出,于是导致乳牙根无法正常吸收,出现滞留。不知大家对这一现象有什么其它的认识,希望可以讨论一下。
Dentist2:也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仅供参考:
1.根管治疗后,牙齿缺乏血供,牙根变得坚硬,有机成分减少。
2.因根尖炎而根管治疗的牙齿确实会引起骨密度增高。
3.如果做根管治疗的牙是比较早期,如两三岁的乳牙,还可能使牙根与周围骨质形成骨性结合,从而难以吸收。
4.根管充填物不利于吸收:如使用塑化液的乳牙(当然很少见,但在某些地方医院也存在此类情况)或错误的使用了牙胶尖等。
5.由于做过根管治疗的乳牙一般都伴有较严重的龋病,加之牙体本身较脆,恒牙萌出的过程中使部分牙根和牙冠碎裂,而引起部分乳牙滞留。
我的一点看法,请同行继续。
Dentist3:我的一点愚见:
当然是要做根管治疗最好.对于乳牙,我们通常一直强调用碘仿糊剂充填,碘仿糊剂是可以吸收的,不象牙胶尖难以吸收以致乳牙滞留,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乳牙根充要用碘仿糊剂的缘故吧.
确实会有治疗过的乳牙滞留,但据我所见(我做临床工作的时间不长),好象前牙较多(不知对不对),而大多数情况家长都会带孩子来拔除,恒牙会向拔除后留有的间隙移动,况且在前牙区,颌骨的生长潜力大,即使替换时是偏离了正常位置,也多会自行调整.如果偏离的很远,最后以致需正畸治疗,那就要考虑是先天因素的原因,而不是单单因为做过治疗.我想根管治疗并不是导致恒牙异位萌出的主要原因,而只是一个影响因素,现在很多即使没做过根管治疗的乳牙也常见异位萌出的现象.我觉得异位萌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发育和遗传.
当然根管治疗还是有一些缺陷的,比如确实会引起滞留,希望有新技术可以替代.
一点愚见,大家看看,不到之处请指出!
另外,丁丁的见解很周全,佩服!
dentist4:这是总结之后的有关乳恒牙替换机制的研究进展(有些观点比较旧了):
乳恒牙替换是牙齿及颌面部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乳牙根发生生理性吸收,乳牙松动、脱落;继承恒牙胚不断发育、萌出,最终代替乳牙行使生理功能。
1.有关乳牙吸收与脱落的研究
牙根的生理性吸收是乳牙所特有的现象,其机制至今尚有不明之处。目前不少学者在其组织形态学、细胞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往的研究认为,乳牙的脱落是牙根被吸收,与牙周组织失去联系的结果。由于颌骨内恒牙胚的发育和颌向移动,在恒牙胚与乳牙根之间的结缔组织中,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使局部血管充血,转化为肉芽组织,并分化出破骨细胞,在乳牙根的表面,引起牙骨质和牙槽骨的吸收。待乳牙根被吸收后,肉芽组织与牙髓融合,牙髓也转化为肉芽组织,参与乳牙吸收过程。当乳牙根尖部被吸收后,牙齿即逐渐松动,牙龈上皮向乳牙根下方增生,乳牙完全失去与深层组织的附丽而脱落。乳牙的脱落是乳牙根生理性吸收的结果,一般认为吸收开始于牙槽骨组织,这可能是由于牙槽骨对于机械性和炎症性刺激的反应较牙骨质灵敏,或是破骨细胞比破牙细胞出现得早而造成的。乳牙根的硬组织吸收是从牙骨质开始逐渐向牙本质过渡的。乳牙根生理性吸收既有一定的时期性,也存在个体差异。另外,吸收开始后不是匀速进行的,存在着吸收的活动期与休止期。关于乳牙生理性吸收的机制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咀嚼肌的逐渐发达、咀嚼力的不断增大使乳牙牙周膜所承受的咀嚼压力超出其能耐受的范围,导致牙周膜的损伤及乳牙根吸收的启动。另外,乳牙根的吸收引起牙槽骨的变形;牙根表面与牙周膜纤维接触面积的减小,导致乳牙支持组织的脆弱,进一步促进牙齿和牙槽骨的吸收。
目前已证实参与乳牙生理性根吸收的两种主要的功能细胞是破牙细胞和破骨细胞。
2.有关恒牙胚萌出的研究
恒牙胚的萌出是指恒牙胚由颌骨内移动至咬合功能位的运动。在此过程中,恒牙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上皮根鞘增殖,开始形成牙根;同时包绕牙胚的牙槽窝底部发生骨吸收以容纳不断发育的牙根。随着牙根发育,牙槽窝壁骨质不断沉积、牙根表面牙骨质不断沉积;牙囊内纤维组织增生并排列整齐形成牙周膜韧带。随着牙齿的不断萌出,牙胚釉质外层的釉上皮,牙囊组织消失或形成结合上皮。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恒牙胚的萌出是在:① 牙根的形成;② 血管的力量;③牙槽骨组织的生长;④ 牙周韧带的牵引等力量的作用下完成的。其中牙周膜的牵引力被认为是牙齿产生轴向运动的原动力。
但到目前为至,恒牙胚的萌出具体机制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探讨。
有关于动物建模的文章,我还没有见过,由于要挑选有牙齿替换的动物,所以我觉得用狗应该可以,不过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