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当许多人为招募人才、迎接挑战而煞费苦心时,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已悄然打造他们的“人才航母”。一支由41名平均年龄40岁左右的学科带头人、33名年富力强的硕士博士生导师和189名硕士、博士组成的队伍,将成为他们向新世纪目标冲击的生力军。
济济人才从何而来?这个医院的领导说:新观念为他们带来了人才兴旺的好局面。
来广州总医院取经的人,无不对发生在这里的“刘春利现象”深为感慨。
1995年,刚刚33岁、毕业不到4年的刘春利博士被某部安排转业时,正好赶上广州总医院到其所在单位“招兵买马”。人家往外推的包袱,他们却当“绣球” 接了过来。4年后,就是这个在有些人眼里一身毛病的刘春利,成了在广州总医院大放异彩的“科技名星”———他创建了全军第一个战伤整形美容专科;一举获得全军医疗科技成果一等奖……
这是为什么呢?刘春利没有变,而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变了。过去,有人把他的论文拿去以自己为第一著作人的身份报奖,他把这种行为向领导作了反映,结果得罪了人,领导也说他太计较。而现在他出了科研成果,领导主动为他东奔西跑当宣传员。
过去,因他常爱发表一些令领导不顺耳的意见,有人说他“不知天高地厚,孤芳自赏”。而这里鼓励勇于创新,不唯上、不唯书,他的不同意见受到领导的重视,领导不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
过去,由于一些吃吃喝喝的活动他不愿参加,有人说他“离群索居、难于沟通”。而在这里,刘春利潜心医疗科研,不愿在无谓的交往上浪费时间,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用才,重要的是有正确的量才标准和容才的气度。领导者的眼光和胸怀,就是一种凝聚英才的力量。正因为这样,在这里12名有争议的人才,没有受到排斥;3名犯过错误的人才,跌倒了又爬起来。
有人说,“知识分子成群,是是非非成堆”。
而总医院领导并没有把喜欢对领导决策评头品足看作是制造是非,却认为他们给医院带来了一股要求公开透明、参与监督、平等交流的新风。
全军呼吸内科中心主任新老交替。刚留学归来的博士张为民,“迫不及待” 地找到院领导要求接任。他的举动有人看不惯:“这人目空一切,自视太高。” “不讲资历,伸手要官,这人可不是盏省油灯。”
医院新建了100多套住房,有关部门按“惯例”提出了有利于行政领导干部、不利于专业技术干部的分房方案。黄文杰、梁军潮等6名硕士博士还集体找到院领导,要求行政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一视同仁……
受张为民自告奋勇要求当主任的启发,医院改进干部选拔方法,公开实行“ 竞岗打擂”。根据黄文杰等人的建议,医院及时调整了分房方案。现在医院的一些敏感问题和重大决策,群众都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
1998年,郑文岭博士刚从国外归来,就向院领导提出了一大堆设想和要求:医院要创建一个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分子肿瘤生物研究所;要建造一条基因药品生产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从美国引进……
这些要求和建议遇到了种种不同的声音:“真是被洋风吹昏了头,回来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看不顺眼。”
是他们被“洋风”吹昏了,还是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郑文岭在国外,仅用 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10多名科学家4年没完成的课题,美国人对他另眼相看,不仅给他夫妇优厚的待遇,还特批了长期居留的“ 绿卡”。然而,郑文岭毅然决然地如期回到医院,其爱国之心、强国之志,可敬可歌。为什么我们不该尽力给他创造一个好的科研和生活环境!
这些话,孙方敏院长、韩伟政委不仅多次在全院大会上理直气壮地讲,而且他们千方百计、实实在在地去做。为满足这支跨世纪人才队伍的科研需求,近年医院引进了价值1亿多元的医疗设备。他们投资800万元,给他们的办公室、住所开通了局域网和中国医学影像网站,使他们能及时掌握世界医学科研的最新信息。为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医院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广场、体育广场、休闲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投资700多万元修道路、建花园、铺草地,还在市郊建起了一个多功能休闲度假基地。
几年来,100名出国留学进修人员如期回到医院。医院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医疗科研成果奖160多项,医院的门诊、收容、手术等医疗指标连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