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面对西部人才普遍匮乏的情况,西藏军区总医院党委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发展生产力,着眼于提高战斗力,始终坚持“用人才打基础,靠人才求发展”的建院思路,把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兴院”和提高医院水平的根本,努力在求才、育才、爱才、用才、聚才上下功夫,先后取得了237项科研成果,在高原医学领域独树一帜。
以求才之心行育才之举
该院条件艰苦,医疗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一度十分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院党委研究制定了《医院人才培养(管理)实施细则》,采取多种形式,狠抓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送出去”培养。每年选派10余名优秀医务人员到全军人才基金班及有关院校进修、考察、换岗;安排30多名医护人员到军医大学脱产学习,同时还有重点地让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到国外深造。二是“请进来”育人。在充分发挥来院换岗干部作用的基础上,每年邀请10多位国内、军内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进行手术示范,开阔全院医务人员视野;为提高大家的英语水平,医院专门出资从西藏大学聘请老师,利用每周一、三、四晚上的时间进行辅导。三是坚持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医院作为第三军医大学教学医院的有利条件,联合建立了胸外、骨科、高原病3个研究生培养点,开办“专升本”夜大,现有97名同志在职参加学习。2001 年7月,由博士生导师、院长李素芝少将亲自带教的第一位研究生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四是加强在职锻炼。坚持每年组织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训练;每周进行一次学术交流,组织一次新技术讲座,开展一次疑难病讨论;适时进行晨间教学、临床教学、课间教学;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专业函授学习,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几年来,医院的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多,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有硕士研究生47人,博士研究生13人,博士后2人,高级职称38人,临床科室100%的医生达到了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以爱才之情拓用才之道
为进一步盘活资源、用好人才,院党委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靠人才谋发展、用人才求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使用率,使人才有用武之地。一方面,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切实做到以德才取人,凭实绩论英雄。1998 年毕业的研究生殷作明,在科主任缺编的情况下,勇挑重担,大胆管理,表现出了很强的管理能力、临床和科研实力,不到1年时间,该同志就被提拔为科副主任,去年初又被提拔为科主任,成为该院最年轻的科室领导。另一方面,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对那些不适合做管理工作的业务型干部及时进行调整,让他们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在医疗领域发挥作用。一名科室主任在医疗科研方面很有建树,但抓管理办法不多,医院安排他到业务性很强的高山病研究实验室工作,很快就有几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科研课题也获了奖。如今,该院已形成了一支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80%以上的临床一线科室主任均由专家担任。
以聚才之意开储才之方
院党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人才的储备工作,想方设法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不断增强医院建设发展的后劲。一是靠政策储备人才。逐步健全人才管理档案,制定有关政策,把人才的储备工作纳入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在人才的培养上,注重梯次性,形成“人才链”,做到不断层;在人才的使用上,注重总体平衡,使之既有个别冒尖,又保持强大后劲,形成“人才库”,做到有活力。二是靠组织凝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桥头堡”作用,做到经常与人才谈心交流、沟通思想,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党委“一班人”爱才的深情和用才的气魄,把人才紧紧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三是靠事业留住人才。一方面,以“全军高山病防治研究中心”、“成都军区创伤外科中心”为龙头,广泛深入开展“科科有课题,人人有论文”活动,倾斜经费、优先保证设备,使大家感到在总院工作,有干事业的舞台、出成果的条件,只要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就会出成绩。近年来,院党委先后重奖了180余名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医务人员。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强化硬件建设,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平台”。四是靠关爱吸引人才。在优先安排拔尖人才住套房、装电话、用好餐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服务中心设施,实现了干部住房每人一小套,解决了41名科技干部家属随军问题,安排20余名科技干部家属下岗后在医院就业,较好地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五是靠领导模范作用影响人才。该院领导带头讲学习、钻业务、搞科研,凡重大手术、重点课题、疑难病会诊、病历讨论等都亲自参加和指导,以良好的自身形象影响带动了一批人才,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心胸外科、骨科、高山病科等科室的医疗科研能力已经达到或超过内地医院同等科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