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疾病治疗中,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通过沾有病人血液、唾液的VI腔器械和工作人员被污染的手传播而造成医院感染。如何完善VI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血源性和非血源性传染病的医源性传播,我科建立健全了消毒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消毒技术规范》已明确把VI腔门诊归到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科室,但在很多医疗机构中,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度不健全或虽有制度却未认真落实和执行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l.2 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淡薄部分口腔科医务人员无菌观察不强,消毒隔离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知识,工作中不戴VI罩、帽子、手套,不认真洗手,或不慎被锐器刺伤等,从而经手、器械、空气等途径造成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问、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2 控制对策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口腔门诊的特点,制订实用、简捷、方便、有效的管理对策并严格执行。在使用中,只有让使用者感到实施的方法实用,才会最大限度的按照规定去做,只有简捷才符合VI腔门诊紧张而繁重的任务完成的需求。最方便才会实现最有效的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 。
2.2 加强人员培训,强调双向防护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消毒技术规范》,提高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及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即在不明确病人是否有传染病时,以传染病人对待,执行严重的消毒隔离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操作后脱掉手套认真洗手,必要时用手消毒剂。在调查结果显示,23.7%的人操作前后未能及时洗手,而53.2%的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仍存在侥幸心理,只用水简单地清洗,而未能用消毒剂进一步消毒,认为只有确诊为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时才需要消毒剂消毒。其实,认真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VI腔器械多为锐器,操作时避免各种危险行为,如手对手传递锐器、给使用后的注射针头盖帽等。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用生理盐水清洗、碘酒消毒。最好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如被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接种乙肝疫苗。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清洗器械时戴VI罩、帽子、双层橡胶手套、袖套、塑料围裙等。
2.3 口腔科重复使用物品的消毒与灭菌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属高度危险物品,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每次灭菌都要进行工艺监测和化学监测并记录消毒时间、压力、温度、物品名称等。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并记录。凡接触病人安整黏膜、皮肤的口诊疗器械,如口镜等及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VI杯、开VI器等,属中低度危险物品,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2,4 口腔科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 口腔科一次性使用物品包括:口腔器械盒(内含牙摄、探针、口镜、漱口杯)、吸唾管、注射器等。一套物品一人一次一用,严禁重复使用。用后及时回收并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统一处理。探针、手术刀片、针头等锐器,必须放入专用锐器盒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符合标准的黄******疗废物袋内。固体废弃物如石膏等需放入坚固的双层黄******疗废物袋中。
目前随着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口腔新技术、新材料的大量应用,只有及时调整管理对策,不断完善、增补或修订消毒技术规范,才能使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