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损伤资讯中心 Topics
渐进性咬合紊乱导致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实验研究初探
作者:元方 王美青 颜朝云 姚秀芳 黄城外 日期:2007年01月23日 来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浏览:

核心提示:

  摘 要: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颞下颌关节的致病意义。方法:4只成年猴,2只实验组,2只空白对照组。实验组猴拔除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和对侧下颌第一磨牙,将所拔牙邻牙向拔牙缺隙处对牵,造成局部上下咬合关系不密合,分别于6、8个月后取双侧颞下颌关节作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主要变化是实验6个月时髁状突肥大层细胞增殖活跃,但软骨层变薄;8个月时髁状突表面软骨层变得更薄,且各层排列紊乱,表面纤维增生,并形成纤维乳突状结构跌入深层组织,肥大带变薄或消失,仅可见散在的软骨细胞或细胞团,骨小梁排列紊乱,并观察到显微骨折现象。关节盘后带见到软骨细胞团和钙化现象。关节窝变化较小。结论:初步论证了“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导致猴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变”的观点,但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证实。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


lar joint,TMJ)的退行性病变,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原称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主要的病理学改变之一〔1〕。目前关于该症病因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尤其是关于咬合异常是否可以导致TMD,以及何种异常咬合可以导致TMD的问题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固定矫正技术,造成磨牙拔牙间隙处邻牙向间隙倾斜,与对颌牙形成非尖窝吻合的咬合接触关系(即建立渐进性咬合紊乱综合征),以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最接近人类颞下颌关节的猴作为实验动物,观察其TMJ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特点,从而揭示咬合紊乱与TMJ退行性变的关系,为TMD的咬合病因理论提供一定的动物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选用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云南产雌性成年恒河猴(第三磨牙均已萌出),实验组、对照组各2只,体重依次为6.5、7.5、6.5、8.4 kg,牙列完整整齐,牙齿显示不同程度磨耗,但无明显咬合紊乱,第三磨牙均已萌出。实验前饲养1个月观察,无明显张闭口异常及咀嚼运动异常,无明显全身疾患。采用大笼饲养,喂全营养合成饲料(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生产)及少量萝卜及水果等,饮用水为自来水。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麻醉 采用30 g/L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配制),按每千克体重1 mg静脉注射全身麻醉。

  1.2.2 渐进性咬合紊乱的形成 实验组取研究模后,分别拔除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及对侧下颌第一磨牙(猴牙列式同人类),1周后拔牙创愈合,预备缺牙近远中牙齿各一颗,用高速涡轮机在其牙颈部磨出浅凹,经此沟用结扎丝将一正畸用小拉簧置于缺隙处,适当加以拉力,以造成二牙向缺隙处相对倾斜移动,并与缺牙对颌逐渐伸长的牙形成不稳定的非尖窝接触关系,即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错渐进性咬合紊乱导致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实验研究初探〔2〕。此后每月复查、加力一次。分别于6、8个月后,行过量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关节组织整块取出,固定、分切、脱钙,石蜡包埋,双侧TMJ分别作矢状面内、中、外和冠状面前、中、后1/3切片,片厚8 μm,HE染色,普通光镜下观察。

  1.2.3 取各实验动物的下颌中切牙作磨片,计算髓腔大小比例,根据磨耗程度,推算动物年龄〔3〕

  2 结 果

  2.1 对照组TMJ组织学观察结果

  2.1.1 骨关节面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图1)

  髁状突及关节窝、关节结节软骨由表及里以下各层组成:①表面纤维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构成,纤维排列整齐,平行于关节表面,HE染色呈红色,其表层和纤维之间分布着嗜碱性的扁平梭形细胞,其长轴与关节面平行;②增殖层,含大量排列紧密的小细胞,核较小,胞质少,细胞间质少,在髁状突与翼外肌相结合处此层增厚,其下肥大层薄;③肥大层,在增殖层下方,细胞体积逐渐变大,圆形,胞质增多,胞核大,核仁突出,细胞间质也较多;④钙化软骨层,肥大层下方软骨细胞逐渐移行钙化为含软骨细胞的骨小梁,此层为钙化软骨层到骨层的过渡。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术前干预对牙科焦虑症患者拔牙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下一篇文章:高血压患者拔牙术前应用利血平和速尿的临床观察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