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各种髁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83~1 996年间收治的195例(243侧)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情况并随访。结果:髁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 方法总体疗效令人满意,以微型钢板固定和颌间牵引固定更为理想,但各方法均有一定的后 遗症。结论: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应在 恢复功能和外形、减少后遗症的前提下根据病情选择最简单的方法。
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中常见的一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牙 合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 障碍,如处理不当,后期常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强直和下颌发育障碍。因此及时正 确地处理髁状突骨折并非易事〔1,2〕。本文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1983~1996年 间收治的髁状突骨折195例(243侧骨折)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P> 1.1 一般情况
195例中男性162便,女性33例,男女之比为4.9∶1;年龄范围2~64岁, 平均26.8岁;单侧骨折147例,双侧骨折48例,粉碎性骨折31例;骨折按骨折线的部位分3 类 ,高位(囊内)骨折33侧,中位(髁颈)骨折151侧,低位(基部)骨折59侧;按骨折的移位程度 分4类:Ⅰ类(无移位骨折)21侧,Ⅱ类(大小骨折片成角移位)139侧,Ⅲ类(大小骨折片重叠) 6 7侧,Ⅳ类(髁突断端脱出关节凹)16侧;本组中222侧骨折移位明显,其中196侧向前内或前 内下移位,26侧向外或后外移位。临床上均有较重的局部肿痛,牙 合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障碍。
1.2 治疗
1.2.1 保守治疗 主要用于以下3种情况:①骨折移位不明显和容易复位者;②18岁以下 患者尤其是12岁以下者尽可能保守治疗;③全身情况不适合手术治疗者及患者坚决拒绝手术 者 。保守治疗共58侧,其中颌间牵引固定50侧,用于12岁以上患者;颅颌绷带牵引固定5侧, 用于儿童患者;张闭口训练加局部理疗3侧,用于幼儿患者。
1.2.2 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以下5种情况:①骨折移位明显且保守治疗不易复位者;②引起 下颌升支显著缩短的低位骨折;③向外或后外移位者;④合并颧上颌骨骨折,保守治疗不易 恢复理想牙 合关系者;⑤因年龄太小或癫痫等因素不能配合 保守治疗而症状较重者。本组手术 治疗185侧。采用颌下切口85侧,耳屏前切口93侧,颌下联合耳屏前切口7侧。治疗方法又分 5种:①克氏针固定57侧,主要用于中低位骨折,其中26侧术后颌间牵引1~2周;②钢丝结 扎固定36侧,主要用于中高位骨折和粉碎性骨折,其中24侧术后牵引1~3周;③微型钢板固 定49侧,用于中低位骨折,其中17侧术后颌间牵引1周左右;④长螺钉固定4侧,用于中低 位骨折;⑤髁状突摘除术39侧,用于无法复位固定的髁状突骨折,其中14侧术后牵引1周。
1.3 并发症及其处理
本组有12例在保守治疗2~3周后因症状无明显改善而改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185侧中,术中外耳道穿通或淤血水肿者9侧,术后伤口感染7侧,经对症及抗感染 治 疗后均在1周内愈合;术后眼睑闭合不全3侧、额纹消失6侧、口角歪斜4侧,治疗后均在半年 内恢复正常;术后耳颞部位麻木11侧,治疗后半年内消失者7侧,半年至1年内消失者2侧, 有2侧一直未恢复;有3侧术后有味觉出汗综合征,至今未恢复;本组手术中无大出血等严重 并发症。
克氐针固定组有1例侧穿,引起术后疼痛和牙 合紊乱,取出 克氐针,改微型钢板固定,骨折愈 合;1例克氐针过深,穿破关节面引起疼痛,2周后取出改保守治疗,骨折愈合。钢板固定组 2例因螺丝松动及局部骨质吸收而引起局部肿痛,取出钢板后保守治疗。钢丝固定组有1侧因 髁状突坏死而二次手术取出。
1.4 治疗效果
主要从局部症状和面型、牙 合关系及下颌运动等方面评价。 本组病例出院时局部肿痛均消失, 牙 合关系都基本恢复正常。但也有一些后遗症(如表1),但 所有患者出院时均能进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