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的临床症状和疾病的总称,是仅次于龋病、周病、错牙 合畸形的口腔科第四大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关节结构的不对称、不均衡、不和谐,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多伴有颜面自然和谐美的破坏。作者总结研究了353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颌面部美学的有关问题,以便临床医生在治疗本病时注意同时矫治颌面部失和谐美,使被破坏的对称、均衡、和谐得到改善和恢复,达到颌面部美容的目的。
1 一般资料
本组根据颞颌关节区的疼痛、下颌运动异常、下颌关节弹响或杂音三大症状,且无风湿、类风湿等病史,又不属于其它临床或病理上诊断已明确的颞下颌关节疾病者即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1〕,共353例。年龄9~78岁,其中20~40岁者2
25例,占64%。男118例,女235例,男女比例为1∶2。
2 颜面部失自然和谐美的问题
2.1 垂直方向的不和谐
测量患者的面部三等份,以面部的中下1/3高度差值≥0.5 cm为不和谐。本组垂直方向不和谐者297例,占84%,和谐者56例,占16%,两者之比为5.3∶1。在297例垂直方向不和谐患者中,面下1/3高度明显小于面中1/3高度,表现为短面者268例,占90%,差值在0.5~1.0 cm者143例,差值在1.0 cm以上者125例。其中真性短面综合征55例,先天性小下颌11例。面下1/3高度明显大于面中1/3高度,表现为长面者仅1例。
在268例短面者中前牙深覆牙 合者198例,占74%,其中伴有牙齿重度磨耗者38例,短面严重程度与前牙深覆牙 合及牙齿磨耗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2.2 颌面部两侧不对称
测量两侧面中1/3高度,差值≥0.5 cm为不对称。本组颌面部两侧不对称者272例,占77%,大致对称者81例,占23%。在272例不对称者中均有明确的偏侧咀嚼习惯,左侧183例,右侧89例。偏侧咀嚼的诊断首先是患者有明确的偏侧咀嚼史,其次为临床及X线检查。临床检查偏侧咀嚼侧下颌角部外生膨隆,骨质肥厚,角度变锐,角前切迹加深,而对侧眶下区软组织显丰满。颏联合多偏向偏咀嚼侧。临床观察发现偏嚼侧面中1/3高度多短于非偏咀嚼侧。设定两侧口角连线与地平面平行,两侧眼外眦连线则呈倾斜状。两侧面中1/3高度相差0.5~1.0 cm者217例,占80%;相差>1.0 cm者55例,占20%。X线检查272例颌面不对称患者中均存在双侧下颌骨不同程度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偏嚼侧下颌角部明显增宽,下颌升支明显短拙,双侧下颌骨不对称。非偏咀嚼侧髁突前斜面与关节结节后斜面多被磨平直。严重不对称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或既往有颌面外伤史及后牙反或锁者。
2.3 颏联合偏向
在353例患者中有颏联合偏向者247例,占70%。其中偏左者150例,偏右者97例。在247例颏联合偏向者中有236例伴前牙不同程度的相同偏。
2.4 双重失和谐美
在353例患者中有短面及颌面双侧不对称的双重失和谐者215例,占71%。
3 治疗原则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病因是多因素的,故以对症、保守治疗、消除或减弱致病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本组除极少数颜面失和谐特别明显者外,绝大多数采取持续戴用咬合板为主的综合治疗,解除后牙反或锁,尽可能消除引起偏侧咀嚼的各种原因,尤其要废止偏侧咀嚼习惯,并辅以功能训练。
咬合板的制作注意面下1/3高度接近面中1/3高度,双侧面中1/3高度相等为宜,并注意恢复牙 合曲线正常曲度。强调咬合板长时间戴用,仅在进食时停戴。在戴用期间注意避免咀嚼硬物,并每月复诊调磨减薄咬合板一次,降低厚度为0.2 mm,直至完全磨除后仍需保持戴用至少一个月后再撤除。
4 讨 论
4.1 颌面部比例的协调是容貌美最重要的基本特征
垂直方向的和谐是颌面结构的一种规律性表现形式。正常人面部的三等份应大致相等,尤以面中1/3(眉间点至鼻下点,或眉线至鼻底线的距离)与面下1/3(鼻下点至颏下点,或鼻底线至颏底线的距离)的高度更应接近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