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检测P53蛋白和PCNA在涎腺良恶性肌上皮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例肌上皮瘤、8例肌上皮瘤细胞生长活跃型、20例恶性肌上皮瘤中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PCNA的相对含量。结果:P53蛋白在6例恶性肌上皮瘤中呈阳性表达,在良性肌上皮瘤中均呈阴性表达;PCNA阳性表达的增殖指数和相对含量在恶性肌上皮瘤中表达高于在良性肌上皮中的表达(P<0.01);PCNA高表达与P53蛋白高表达有一定相关性。结论:p53基因突变对恶性肌上皮瘤的发生有一定作用;PCNA阳性表达和相对含量的检测是诊断恶性肌上皮瘤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涎腺肌上皮肿瘤是近几年才得到关注的新型肿瘤〔1〕,对它的生物学行为仍了解甚少。目前发现抑癌基因p53的突变是人类肿瘤
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p53基因突变后失去对细胞生长的调控作用,引起细胞的恶性增殖。P53基因蛋白已作为检测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2〕。近年来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简称PCNA)作为判断细胞增殖活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癌前病变、良性和恶性肿瘤的研究中〔3〕。有关P53蛋白和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我们采用P53蛋白单抗(Pab1801,突变型)和PCNA单抗(PC10)研究了40例涎腺良恶性肌上皮瘤,探讨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40例标本均选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1974~1995年间临床检验存档的蜡块。所有标本依据作者提出的纳入标准进行筛选〔4〕,同时经两名高年资病理医生参照1991年WHO关于《涎腺肿瘤组织病理新分类》标准重新确诊,并经免疫组化Ck-18、Actin抗体染色为双阳性表达所证实。依据细胞分化程度分为12例肌上皮瘤、8例肌上皮瘤细胞生长活跃型、20例恶性肌上皮瘤,同时依据细胞形态分为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和透明细胞型四型。全部标本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 μm连续切片4张,1张HE染色,其余分别进行P53和PCNA抗体染色。
1.2 免疫组化方法
鼠抗人P53蛋白单抗(Pab1801,突变型)和PCNA单抗(PC10)分别为丹麦Dako公司和美国Zymed公司产品,ABC试剂盒为Vector公司产品。采用常规ABC法,P53蛋白和PCNA的工作浓度均为1∶50。唯一改良之处是在正常血清封闭前,切片浸于饱和的硫氢酸铅溶液中96~100 ℃加热2次,每次5 min,以恢复抗原性。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例腺样囊性癌分别作为P53蛋白和PCNA的阳性对照,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2例腮腺组织作为正常对照。
1.3 免疫组化结果观察
P53蛋白和PCNA的阳性表达均为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PCNA染色结果采用网格测试的方法,每例选择10个高倍镜视野(×40),至少计数1000个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比,称为增殖指数(proliferating index,PI)。用PI值来判断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I>20%认为是高增殖指数〔5〕。P53蛋白染色,镜下计数阳性细胞>5%为阳性。
1.4 PCNA吸光度的测定
利用北京航天大学CIMAS8型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已做免疫组化染色的各组标本中PCNA阳性细胞的吸光度。每组检测3~6张切片,先由光学显微镜成像,随机选择测量视野,确定细胞核内有棕黄色颗粒的细胞为阳性目标,由摄像机摄像后成像于计算机彩色显示屏上,输入计算机处理,计算被测阳性目标的吸光度并以数字形式打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行×列表χ2检验和Newman-Keuls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P53蛋白表达
20例恶性肌上皮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者6例,阳性率30%,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肿瘤中,以上皮细胞和透明细胞多见(图1)。12例肌上皮瘤和8例肌上皮瘤细胞生长活跃型中P53蛋白均为阴性表达。2例乳腺癌均为阳性表达,腮腺组织均为阴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