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是人体的重要解剖部位和重要器官的所在地。口腔颌面部不单是人体最显著的暴露部位和社交礼仪的重要言情表达器官,且司职咀嚼、吞咽、语言、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必须通过舌、腭、颌骨、牙等器官,以及相关的肌群来共同完成。为此对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整复已成为修复重建外科及其相关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口腔颌面部缺损除少量为先天性畸形外,绝大多数为后天因素所致,故通常亦称获得性缺损。致病原因在20世纪50~60年代以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坏疽性口炎后遗症所致最多;以后随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手术的进展,使肿瘤术后缺损上升为口腔颌面部缺损最主要的致病原因。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所致的口腔颌面部缺损畸形也日益增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对生存质量的日益重视,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并重,形态与功能恢复的统一等概念的正式确立,从思想观念上促使了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科的交叉,使得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1世纪是综合序列治疗的时代,不少疾病的处理均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在总体治疗方案的指导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术前修复计划的制定,常常要依赖CT检查,需要理工结合,应用CAD/CAM 和快速原型技术才能达到“个体化”治疗的要求;手术是修复重建外科的主要手段,然而,目前术后的康复治疗远远跟不上临床的需要,有的在我国基本上还属空白,例
如:尚未正规开展术后语音训练;缺乏高质量的赝复体;只重外形修复而不考虑牙和牙列修复的外科治疗还普遍存在(粗略估计术后能全面恢复牙列和咀嚼功能的患者尚不到50% );至于是否存在睡眠呼吸问题,以及患者参加社会活动的后续心理治疗等,差距就更大。因此,首先在治疗观念上必须建立“综合序列治疗”的理念,才能获得更全面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方面,我国已完成的例数,特别在血管化游离移植方面可能位居世界前列,实践经验丰富;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一个我国自制的问卷量表,也无一套标准的评估体系。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工作者能完成这方面的研究,制定出一套中国式的评估系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摘自邱蔚六·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的现状和展望.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10):769-772.
相关参考文献
竺涵光,邱蔚六,林国础,等.组织瓣串联立即整复口腔癌术后洞穿性缺损.
口腔医学纵横杂志,1997,13(3):151-153.
张志愿,唐友盛,竺涵光,等. <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