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外科资讯中心 Topics
颌面部坏死性筋膜炎
作者:孙建立 日期:2007年01月09日 来源:不详 浏览:

核心提示: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起病急,发展迅猛且迁延,以深浅筋膜坏死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症状笃重并随时可发生威胁生命的并发症。现将近年来我科所见资料完整的14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 本组病例男9例,女5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70岁。15岁以下者11例,3例为成年人。全部病人均来自农村,卫生条件差。病史最短2d,最长10d。来院前经抗菌素治疗的有8例,其他药物如中药、抗病毒药物治疗的3例,未经任何治疗的3例。发病前上呼吸道感染者5例,牙源性2例,糖尿病并牙源性1例,腺源性2例,无明确诊因者4例。

  病变范围及局部表现 颌面颈胸者2例,颌面颈者5例,颌颈者2例,颌面颊颞部2例,颌颏部者3例。早期均以局部肿痛为首发症状,11例表现为颌下区及颈上肿块,3例以牙源性肿痛,因治疗不及时或抗菌素不敏感或用量不足而致感染扩散,病情迁延加重


。病变皮肤呈猩红色者4例,紫红色者5例,灰色者4例,局部肤坏死1例。病变区张力高,肿胀,质韧、弹性差,界限不清。9例切开后有脓液及坏死组织,5例切开后有咖啡色血性液渗出,以后有坏死组织脱落。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克雷伯氏菌1例,链球菌2例,无菌生长2例。未作厌氧菌培养。均对头孢霉素敏感。

  治疗与结果 全部病例来院后即行多处切开引流术,切口最多7个,相互贯通,放出或吸出脓液,清除坏死组织,用过氧化氢及甲硝唑交替冲洗创腔,8例范围广者创腔内灌注氯霉素针剂,放引流条,早期每日换药一次,换药后频谱照射局部半小时。直至混浊液体渗出停止,无坏死脱落组织,创腔内新鲜肉芽生长为止。全身应用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及甲硝唑抗厌氧菌治疗,直至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后,选用敏感抗生素。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保证营养等支持疗法,密切控制原有的全身并发症(如糖尿病)。全部病例经以上处理,除1例因来院较晚,感染严重,终因并发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见病例报告),其他13例均治愈。住院天数最长42d,最短15d,平均26.5d。其中1例小儿因颈部皮肤坏死缺损面积约4cm×3cm,控制炎症后行邻近皮瓣推进修复。2例成人因疤痕挛缩致张口受限,出院后行张口训练。

  2 病例报告

  患儿,女,10岁,因右颌下肿痛伴发热3d,燥动不安4h入院,3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感右颌下肿痛伴发热,在当地卫生室诊为“颌下腺炎”,给予新癀片,板兰根口服治疗,无效。入院前一天出现精神萎糜、表现淡漠,改肌注青霉素治疗。于4h前出现燥动不安而来院。以往健康。查体:体温39°C,心率145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0/4kPa。一般情况差,神志尚清,烦燥不安,呼之可应,面色苍白,口唇紫绀。查体不合作,全身皮肤潮红,有散在小出血点。专科检查:颌面部不对称,右颌下弥漫性肿胀达颏下,界不清,皮色猩红,皮温高,质韧、疼痛,有凹陷性水肿症。余(一)。实验室检查:WBC数16.6×109/L,N 0.928,L 0.072。血生化:Na+129mmol/L,K+3.60mmol/L,Cl-95mmol/L,CO2CP 14.1mmol/L,尿素氮12.5mmol/L,肌酐239μmol/L。初步诊断:1、感染性休克,2、败血症,3、右颌下间隙感染(腺源性)。

  治疗,入院后即行右颌下及颏部切开引流术,放出脓液约10ml,呈灰黄色,筋膜呈灰色坏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间接创伤对幼年大白鼠颞下颌关节血供的影响
    下一篇文章:颌面部爆炸伤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颌面部坏死性筋膜炎]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