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痛因尚不清楚[1],因而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1993年胡永升等报道用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2]。对此我们做了动物实验,证实在兔眶下神经内注射阿霉素后,同侧三叉神经节内相应的神经节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注射点附近的神经干变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临床应用阿霉素注射到三叉神经外周分支内,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本组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61.3岁,其中60岁以上24例占68.6%。所有患者都具有较为典型的三叉神经痛病史,表现为一侧颜面、牙槽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有的如电击样,洗脸刷牙进食甚至说话可诱发疼痛发作,有的有板机点。病史2~24年。均接受过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8例曾接受无水酒精注射治疗,4
例曾接受下齿槽神经撕脱术。患者均摄上下颌骨曲面体层X片,颅脑和上颌骨CT扫描,排除其他占位性病变。常规肝肾功能血糖检测,术前用2%利多卡因神经干阻滞麻醉,确定患支。
1.2 手术方法
麻醉:采用1%利多卡因局麻,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酌情加少量副肾素,以加强止痛和减少出血。
神经干暴露:(1)眶上神经 经眶上孔处切开皮肤,剥离寻找眶上神经2~3支。(2) 眶下神经 经口内前庭沟粘膜皱折处作切口,掀起粘骨膜剥离至眶下孔,切开骨膜后钝剥离解剖出眶下神经各个分支,通常为3~4个分支。(3) 颏神经 经下颌前庭沟切口,在粘膜下钝剥离至相当于第一双尖牙根尖附近即显露出颏血管神经束,分离出颏神经分支一般为2支。(4) 下齿槽神经口内法:经翼下颌皱壁外侧纵行切口,显露翼下颌韧带,沿下颌升支内侧分离找到下颌小舌翼,在其上方解剖出进入神经管的下齿槽神经。在此解剖过程中可见到向下内方行走的神经即为舌神经。口外法:距下颌缘下1.5~2.0cm处作平行下颌缘的切口暴露下颌骨外侧面,在相当于下颌第三磨牙下方距下颌缘1.0cm去除骨板显露下齿槽神经管。曾接受下齿槽神经撕脱术患者,其原骨窗为大量纤维样组织占据,病理证实为增生的神经纤维,扩大骨窗找到下齿槽神经近心端,并彻底清除增生的神经组织。
注射法:阿霉素adriamycin (10mg/瓶,浙江海门制药厂产品)。临用药前用1.2ml生理盐水溶解,抽吸至1ml的微量注射器内,用折弯的4号针头。在直视下将药液注入分离好的各个神经分支内,要多点不同层次注射,使神经干变粗大呈红色。每个分支注入阿霉素1~2mg(0.2ml),总量5~10mg。
创口处理: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手术区,严密缝合切口,创口内放置橡皮片引流。
2 结果
本组用阿霉素注射眶上神经1例,眶下神经22例,下齿槽神经12例,颏神经18例,注射舌神经1例。34例术后自发性剧痛消失,1例接受眶下神经和颏神经注射者术后总体疼痛减轻,但颊粘膜后部仍有自发性疼痛。术后均有轻微肿胀,不影响进食说话,一周拆线。术后患支分布区皮肤麻木,针刺无痛,触觉和热刺激不敏感,两点分辨力差,压力感存在。患支以外皮肤感觉正常。全身无特殊异常反应。
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1例在颏神经注射后9个月同侧眶下区疼痛明显,再次来院行眶下神经注射后,疼痛完全消失,1例自术后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