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下颌骨骨折固定及其进展
5.1 内固定手术的基本原则
5.1.1 手术入路 口内入路用于颏部、下颌体一般骨折;口外入路用于下颌角移位和粉碎性骨折;穿颊入路用于下颌角一般骨折;联合入路用于下颌角、升支及各种粉碎性骨折。
5.1.2关系和骨解剖复位 用Ernst结扎、牙弓夹板或螺钉行颌间牵引和暂时性颌间固定恢复骨折前关系,然后暴露骨折行骨解剖复位。对于下颌角、升支及髁颈下骨折,应先行骨解剖复位,后作颌间牵引和固定。
5.1.3 坚固固定 颏孔前骨折用两个下颌小型板或张力带加LC-DCP固定;颏孔后骨折用LC-DCP和/或下颌小型板固定;下颌角一般骨折用下颌小型板作张力带固定,严重移位及粉碎性骨折用LC-DCP加张力带或通用骨折板固定;升支、髁颈下骨折用两个下颌小型板固定;粉碎性骨折用通用型重建板固定。
5.2 下颌小型板系统固定下颌骨骨折
1976年Champy基于生物力学研究详细阐述了下颌骨理想的固定路线(实际为张应力轨迹),并发展了下颌小型板固定系统(miniplate fixation system)。他在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谈到,小型板固定不是绝对稳定性固定,允许微动存在(微动是临床不能分辨的动度),固定只是为了中和张应力,而允许功能性压应力传导,骨折为Ⅱ期愈合。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讲已不属于坚固固定范畴,而是一种稳定的,具有弹性的动力性固定(Stable-Elastic-Dynamic fixation)。
小型板固定为单层皮质骨固位,不会损伤下齿槽管,而且板易弯制成形,并按张应力轨迹放置。颏孔后骨折一般用单板水平放在根尖下和下齿槽管之间固定。颏孔前骨折要用两个板分别放在根尖下和下缘固定,两板间距不少于5mm。下颌角骨折用单板作张力带固定时,由于稳定性不足,仅适用于有利型简单骨折。升支及髁颈下骨折必须用两个小型板固定。
5.3 DCP和通用骨折板固定下颌骨骨折
DCP加压固定是AO的专项技术,它可以使骨断面紧密接触,通过增加断面摩擦力获得最大稳定性,通用骨折板则依赖于植入体刚度获得稳定固定,两者的稳定性效果都是以消除骨折骨微动,中和所有功能负载为标准,这一点区别于下颌小型板固定。
DCP固定主要用于应力集中部位的有明显移位的垂直断面骨折。由于加压固定存在断面受力不均匀现象,常常需附设张力带,过去曾试图用EDCP的偏心孔效应替代张力带,但临床效果不好,目前多数医生已放弃这种做法。通用骨折板主要用于粉碎性和斜断面骨折,起桥接支柱作用。这两种固定稳定性可靠,所以还适用于无牙颌和感染的骨折。
5.4 下颌骨骨折拉力螺钉固定
拉力螺钉固定由Danis(1949年)发明,首先用于长骨斜行骨折。这种方法是以最小的植入体获得最大的稳定性,所以成为AO竭力推荐的技术之一。
下颌骨骨折一般用2.4mm的长螺钉作拉力固定,滑行孔(靠钉头的螺钉孔)直径2.4mm,螺纹孔(靠钉尖的螺钉孔)直径1.8mm,螺钉方向与骨折面垂直,通常取骨折面与骨面的角平分线。临床主要用于下颌体斜断面骨折、颏部骨折、下颌角垂直断面骨折、髁颈下骨折和游离骨折块固定。
5.5 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
髁状突骨折的治愈标准是下颌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