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外科资讯中心 Topics
肌位板对颌间关系调整作用的研究
作者:焦国良 王永海 日期:2007年01月09日 来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浏览:

核心提示:

肌位板对颌间关系调整作用的研究500) { this.width=500; }">

  摘要 目的:研究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对102例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均戴用肌位板,戴板后1周、2周、1月各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共戴板3~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直至不再变化,待症状消失后去除板,轻咬至肌接触位,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戴板期间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3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经重垫后,咬合板的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102例患者中,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其中前牙早接触2例,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1例,牙尖交错位(ICP)偏位9例。结论: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在肌位正常情况下,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从而检出ICP异常。

  多数学者认为对颅颌功能紊乱(cranioman-dibular disorders, CMD)患者进行咬合治疗前首先要


获得神经肌肉协调的颌间关系,这种关系的获得有不同的方法且存在争议。肌位板是依据学原理完成咬合重建的新型板。强调在口内以姿势位为起点,轻咬至与对颌牙广泛接触时确定下颌治疗位。笔者采用肌位板治疗102例CMD患者,调整颌间关系,研究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1995年10月~1997年2月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颌关节门诊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63例,平均年龄32岁(13~73岁)。

  纳入标准:TMJ弹响、TMJ和(或)咀嚼肌疼痛、张口受限或偏斜,具有3种症状之一即可。排除标准:特异性炎症、近期外伤、肿瘤、风湿或类风湿等全身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检查 ①TMJ弹响:张闭口弹响的时程、音质。②TMJ和(或)咀嚼肌疼痛:TMJ后极、外极、乙状切迹区、嚼肌、颞肌运动痛及触压痛。③张口运动:切牙间张口度及是否偏斜。④颌间关系:前后向关系依Angle's分类,左右关系依中线偏斜与否而确定(前牙排列整齐者),上下关系以垂直距离是否过低而确定。

  1.2.2 肌位板的制作与戴用在口腔模型上制作肌位板的基底板,然后调拌自凝塑料加于基底板上,戴入口内,嘱患者坐直、两眼平视、稳定于下颌姿势位,由姿势位轻咬至与对颌牙广泛接触。塑料固化后,磨去与对颌支持牙尖接触以外的塑料,以消除锁结。夜间戴用板,症状消失则隔日戴并逐渐不戴。戴板后1周、2周、1月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初戴板后可出现两种情况:①咬合印迹不变,肌位正常;②咬合印迹发生变化,出现板与对颌牙咬合接触不稳,则磨去原有的咬合印迹重垫,直至咬合印迹不再变化。症状好转或消失后去板,如肌位与牙位一致,表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正常,如肌位与牙位不一致,肌位时牙尖交错(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不密合,表明ICP异常。

  2 结 果

  2.1 戴用肌位板后CMD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102例CMD患者夜间戴用肌位板3~6月后,CMD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见图1。

 肌位板对颌间关系调整作用的研究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在颞颌关节发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文章:现代的颌面部缺损的赝复治疗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肌位板对颌间关系调整作用的研究]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