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差表示同一试件在两种背景下的色差
随厚度增加,同一厚度试件于黑、白背景下的色差呈下降趋势。
不同实验组间的L*值、a*值、b*值方差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不同实验组组间色差见表3。随试件厚度增加,不同试验组组间色差有减小的趋势。
表2 不同实验组间的两两比较(P值)
黑色背景 | 白色背景 | |||||
L* | a* | b* | L* | a* | b* | |
第1组和第2组 | >0.05 | >0.05 | <0.01 | <0.05 | >0.05 | >0.05 |
第2组和第3组 | <0.05 | <0.01 | <0.01 | <0.01 | <0.01 | >0.05 |
第1组和第3组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表3 各组试件间的色差值
背景 | 第1组和第2组 | 第2组和第3组 | 第1组和第3组 |
黑色 | 3.03 | 2.81 | 5.82 |
白色 | 2.53 | 2.07 | 4.56 |
3 讨 论3.1 色彩的表达
物体颜色的定量度量十分复杂,涉及到观察者的视觉生理、视觉心理及照明条件、观察条件等许多问题。为了能够得到一致的度量效果,国际照明委员会(简称CIE)规定了一套标准色度系统,称为CIE系统[2]。本实验采用的是目前牙科常用的CIE1976 L*a*b*标准色度系统。其中L*值表示亮度,黑色的L*值接近0,白色的L*值接近100;+a*显示红的趋势,-a*显示绿的趋势;+b*显示黄的趋势,-b*显示蓝的趋势。a*、b*绝对值增高,表示其彩度增加。
3.2 陶瓷修复体色彩的影响因素
牙用陶瓷是一种半透明物质,因此陶瓷修复体的颜色是一定厚度的各瓷层色与底层色的混和色[2]。影响陶瓷修复体色彩的因素很多,如瓷粉的品牌、型号、瓷粉的凝集技术、上釉方式、表面粗糙度以及测色的光源、测色的环境等[3,4]。为了测试不同瓷层厚度对修复体颜色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同样品牌、同样型号的瓷粉,用同样的瓷粉凝集技术,在相同的程序下烧制,并在同一条件下打磨,在标准D65光源的条件下测色,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陶瓷试件和不同背景色的混和色的色度值变化只来自实验因素——试件厚度。
3.3 瓷层厚度对陶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
Lambert定律认为,当光线穿过相同厚度的相同物质时,发生相同数量的光线吸收[5]。Beer定律认为当光线穿过相同数量的吸收物质时,发生相同数量的光线吸收[5]。由于我们采用的同样品牌、同种型号、同一颜色的瓷粉,所以,试件本身的颜色不会发生变化,但随体瓷厚度增加,试件对光线的吸收能力加强,到达背景的光线量减少,使体瓷对背景色的遮盖能力增强。因此,造成了体瓷和其底色的混和色的颜色变化。
由实验结果可见(见表1),无试件覆盖于黑色和白色背景的时候,黑色背景和白色背景均为无彩色。在背景色表面覆盖1 mm厚度试件后,背景和试件的混和色均为彩色。随试件厚度增加,混和色的彩度逐渐增加,色调趋向黄红,在黑色背景下的混和色中明度逐渐增强,在白色背景下的混和色中明度逐渐减弱。提示临床选色时,应注意由于瓷层厚度不同而造成的比色片的颜色较陶瓷修复体的颜色趋向黄红的现象。
本实验用仪器分别测出试件在黑、白底色上的色度值,以两者间的色差△E(L*a*b*)表示试件的遮色能力。该值越大,表示两色差别越大,即试件的遮色能力越差;该值越小,表示两色差别越小,即试件的遮色能力越好[6]。由实验结果可见(见表1),随厚度增加,体瓷对其底色的遮色能力均逐渐增强。
目前临床使用的陶瓷修复体包括全瓷修复体和金瓷修复体,而体瓷厚度的变化对于这两种修复体的颜色都有很大影响,所以本实验中全部采用了体瓷试件。为观察不同厚度体瓷试件遮色能力的需要,本试验采用了黑、白两种颜色作为测色时的背景色。由于目前采用的瓷修复体瓷层厚度多在2 mm之内,因此,本实验中将试件最大厚度设定在2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