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5 15:17:24 【论坛】 【投稿】 【打印】 【关闭】
理想的修复治疗应是无痛、软硬组织损伤少、能保障机体的远期健康。临床上在修复的治疗和牙周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牙周治疗可以为修复治疗打下良好基础,修复治疗应该考虑到保障牙周健康,一些牙周病的患者需要修复治疗。这些,都是两个学科领域中值得注意的边界题材。
一. 通过牙周治疗为修复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1. 修复治疗前应作牙周检查评估:B.V.Black早在1924年就提出:应把牙周探诊作为常规检查。邻面袋,根分叉处是牙周探诊重要部位。因牙根成像重叠会掩盖一些问题,X线表现往往比临床牙周探诊显示的病变程度轻。有时松动度不严重,但深牙周袋(尤其根分叉可及)显示患牙预后不佳。
2. 牙周治疗是修复治疗维持长久良好效果的要素:
通过牙周治疗达到:(1)深牙周袋消除或≤4mm;(2)根分叉病变暴露或该处龈袋
变浅(患者清扫可及);(3)牙周袋探诊不出血;(4)患者学会并坚持菌斑控制;(5)创伤消除。
3. 修复体应建筑在健康的牙周组织上:应该先诊断和治疗牙周炎,牙周状况改善后再实施修复。虽然这种举措有时难以被患者甚至一些医生所接受,却有着充分的理由:(1)有炎症的基牙不能承受负荷(骨吸收至根长1/2时,支持组织只剩40%,吸收至根尖1/3时,支持组织仅剩25%);(2)牙周炎伴合创伤时牙槽骨破坏加重;(3)牙龈炎性肿胀,治疗后退缩,冠边缘位置成为问题;(4)通过牙周治疗牙槽骨停止吸收甚至恢复重建,成为基牙选择需要考虑的新条件;(5)牙周治疗后牙动度减少,患牙有复位可能(自动关闭间隙)。
4. 牙周治疗和手术后修复的时机:研究表明(1)牙周基础治疗后1周龈缘有退缩,6周后才趋于稳定;(2)术后1-6个月内,在12%的位点上,龈缘可能继续退缩2-4mm;(3)翻瓣术后短时间内有0.63mm的骨吸收,1-6个月后82%的个例有恢复。建议:基础治疗后1-2个月可开始修复,6-12个月效果最好。涉及美容的牙龈成形手术后至少2个月才可开始修复。
二.修复治疗应该考虑到保障牙周健康
1.关于修复体边缘的位置: (1)修复体边缘在龈缘以上:易操作,易清洁,保存牙体组织多,但美观效果有时不够理想;(2)修复体边缘齐龈缘:易操作,易清洁,但要求牙龈缘的位置稳定;(3)修复体边缘在龈缘下:美观效果较理想,但应注意保证生物学宽度。 有时,因根面龋被迫将修复体边缘置于龈下。Silness (1980)研究冠缘不同位置对牙周的影响,结果表明冠缘在龈下对牙周健康有负面影响。 Valderhaug & Birkland(1976)的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 Reichen-Graden & Lang (1989) 研究了冠缘位置与牙龈指数的关系,结果支持龈上边缘。 临床上可根据龈沟探诊深度确定冠缘位置:PD≤1.5mm时,冠缘位置可置于龈下0.5mm。PD>1.5mm时,冠缘位置进入龈缘深度的1/2。PD>2mm者,用手术等法使PD≤1.5mm, 然后按冠缘位置在龈下0.5mm处理。龈缘位置手术后可有反弹,需等待适当的时机。
2.关于生物学宽度:无论生理病理的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还是手术修整软硬组织,从结合上皮冠方(龈沟底)到牙槽嵴顶之间总保持约2mm距离,称生物学宽度。 生物学宽度是稳定的,有个体变异。Waerhaug(1952)报告此生物学宽度为1.78mm,Garguilo(1961) 报告为1.07mm。数据的变异与测量方法有关。组织学上健康龈沟深度0.5-1.0mm,临床上探诊深度常为0-2mm(因探针穿透结合上皮约0.5mm)。牙周炎症时探诊深度大于组织学上的实际深度,原因是探针穿透结合上皮。 “侵犯”生物学宽度的结果:①牙龈有炎症并增生;②牙槽骨吸收。机体自身的规律仍趋于保持稳定的生物学宽度。
3. 防止对生物宽度的侵犯:临床上有时因美观、固位等方面的特定需要,修复体边缘的位置可能过于接近牙槽嵴顶。为解除对生物宽度的侵犯,保持龈缘位置的稳定,可采取:(1)外科牙冠延长术(翻瓣切除和修整少量牙槽骨);(2)正畸牵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