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g细丝弓矫正技术介绍
核心提示:
Begg细丝弓矫正技术是由P.R.Begg医师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细圆丝弓技术,并由于其打开咬合效果显著、复诊间隔时间长、矫治疗程短等优点,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Begg细丝弓矫正技术的形成和发展Begg医师1898年生于澳大利亚库尔喀地区,1923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牙医专业。1924年2月至1925年10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师著名正畸学家、现代正畸学创始入Ansle医师,学习方丝弓矫正技术。回国后,在阿得莱得大学教授正畸学。由于Angle提倡保存全副牙齿,而矫治后的面形大多不能使人满意,且易复发,因此从1928年开始,Begg对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了减数治疗。1929年,Begg开始用0.020英寸的圆形铂金丝代替矩形丝。1931年又改用0.18,英寸的圆不锈钢丝来打开咬合、关闭间隙,由于钢丝性能的问题,效果不理想。20世纪40年代初,Beg
g医师遇到了当时在墨尔本大学主持金属冶炼计划的A.J.Wilgock先生,经过几年的研究,·终于生产出一种冷拉伸、热处理、硬度和弹性之间取得平衡、且具有独特的零应力衰减特征的不锈钢丝,应用于临床后,使Begg医师既能迅速打开咬合,又能控制牙弓形态,保持磨牙的稳定性。1952年起,Begg开始使用0.016英寸圆不锈钢丝及Wilcock公司生产的改良带状弓托槽、栓钉和特殊的.颊面管。1956年,Begg在美国牙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正畸治疗中的分差力”中,报道用其细丝弓技术每年完成200例以上的病人,经过几年的技术整理和矫治装置的改进,1960年4月,Begg首次向美国的正畸学界同行展示了他的病例模型。从此,Begg细丝弓技术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Begg细丝弓技术的理论基础(一)合磨耗理论经过20多年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牙齿磨耗及石器时代人类牙列磨耗情况的研究,Begg提出,石器时代人类的磨耗合反映了人类真正的牙列情况,而现代人类的非磨耗牙列及其与之有关的口腔疾病属于非正常现象。Begg观察到,由于咀嚼粗糙食物,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牙齿在切缘、合面和邻面均有严重的磨耗,牙齿的宽度和高度不断减小,为牙齿的排列提供了一定的间隙。生理磨耗使牙齿向近中、合方不断移动,合关系也不断向近牛做生理性的调整,最终牙列的获得性解剖特征为:前牙对刃咬合;后牙呈Ⅲ类磨牙关系;随年龄增长,横合曲线方便发生逆转。现代人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饮食由粗糙变为精软,大大降低了合磨耗,但牙齿仍有不断向近中、胎向移动的趋势,所以拥挤错位等牙颌畸形就大大增加。因此Begg认为,现代人的牙齿由于缺乏生理性磨耗,在矫正牙列拥挤时,应通过减数或减径的方法使牙量骨量相协调,而保持完整牙列的概念是错误的。由于牙齿不断垂直萌出及向近中生理性移动,Begg认为,采用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是逆自然趋势的。他还认为扩大牙弓后牙根不可能恰当地位于基骨内;所以牙的位置不稳定。因此,Begg不提倡用扩弓或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矫治牙列拥挤。(二)差动力理论当一个较小的力施加于牙周组织面积较小的前牙和牙周面积较大的后牙时,前牙由于牙周组织发生轻微变化而迅速移动,而后牙几乎不动。当施加一个较大力时,前牙牙周组织发生了病理性改变而不能移动,后牙因分布在单位牙周膜上的力要小得多,因此后牙产生了迅速的移动。BegS将这种相同的力对牙周膜面积及移动方向不同的牙所造成的移动速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差动力效应。牙周膜表面积的不同是产生差动力的基础,通过差动力选择性地保持牙在Begg技术中,利用细丝唇弓和牵引装置施以持续、轻微的力,使牙周膜
一、Begg细丝弓矫正技术的形成和发展Begg医师1898年生于澳大利亚库尔喀地区,1923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牙医专业。1924年2月至1925年10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师著名正畸学家、现代正畸学创始入Ansle医师,学习方丝弓矫正技术。回国后,在阿得莱得大学教授正畸学。由于Angle提倡保存全副牙齿,而矫治后的面形大多不能使人满意,且易复发,因此从1928年开始,Begg对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了减数治疗。1929年,Begg开始用0.020英寸的圆形铂金丝代替矩形丝。1931年又改用0.18,英寸的圆不锈钢丝来打开咬合、关闭间隙,由于钢丝性能的问题,效果不理想。20世纪40年代初,Beg
g医师遇到了当时在墨尔本大学主持金属冶炼计划的A.J.Wilgock先生,经过几年的研究,·终于生产出一种冷拉伸、热处理、硬度和弹性之间取得平衡、且具有独特的零应力衰减特征的不锈钢丝,应用于临床后,使Begg医师既能迅速打开咬合,又能控制牙弓形态,保持磨牙的稳定性。1952年起,Begg开始使用0.016英寸圆不锈钢丝及Wilcock公司生产的改良带状弓托槽、栓钉和特殊的.颊面管。1956年,Begg在美国牙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正畸治疗中的分差力”中,报道用其细丝弓技术每年完成200例以上的病人,经过几年的技术整理和矫治装置的改进,1960年4月,Begg首次向美国的正畸学界同行展示了他的病例模型。从此,Begg细丝弓技术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Begg细丝弓技术的理论基础(一)合磨耗理论经过20多年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牙齿磨耗及石器时代人类牙列磨耗情况的研究,Begg提出,石器时代人类的磨耗合反映了人类真正的牙列情况,而现代人类的非磨耗牙列及其与之有关的口腔疾病属于非正常现象。Begg观察到,由于咀嚼粗糙食物,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牙齿在切缘、合面和邻面均有严重的磨耗,牙齿的宽度和高度不断减小,为牙齿的排列提供了一定的间隙。生理磨耗使牙齿向近中、合方不断移动,合关系也不断向近牛做生理性的调整,最终牙列的获得性解剖特征为:前牙对刃咬合;后牙呈Ⅲ类磨牙关系;随年龄增长,横合曲线方便发生逆转。现代人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饮食由粗糙变为精软,大大降低了合磨耗,但牙齿仍有不断向近中、胎向移动的趋势,所以拥挤错位等牙颌畸形就大大增加。因此Begg认为,现代人的牙齿由于缺乏生理性磨耗,在矫正牙列拥挤时,应通过减数或减径的方法使牙量骨量相协调,而保持完整牙列的概念是错误的。由于牙齿不断垂直萌出及向近中生理性移动,Begg认为,采用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是逆自然趋势的。他还认为扩大牙弓后牙根不可能恰当地位于基骨内;所以牙的位置不稳定。因此,Begg不提倡用扩弓或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矫治牙列拥挤。(二)差动力理论当一个较小的力施加于牙周组织面积较小的前牙和牙周面积较大的后牙时,前牙由于牙周组织发生轻微变化而迅速移动,而后牙几乎不动。当施加一个较大力时,前牙牙周组织发生了病理性改变而不能移动,后牙因分布在单位牙周膜上的力要小得多,因此后牙产生了迅速的移动。BegS将这种相同的力对牙周膜面积及移动方向不同的牙所造成的移动速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差动力效应。牙周膜表面积的不同是产生差动力的基础,通过差动力选择性地保持牙在Begg技术中,利用细丝唇弓和牵引装置施以持续、轻微的力,使牙周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