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长春市(130041)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关键词: 正畸;牙釉质;酸处理;扫描电镜
摘要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正畸多次酸处理后牙釉质表面的结构变化。方法:以正畸临床即将拔除的正常第一双尖牙为实验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50%的磷酸处理牙齿的颊面,时间为60s。对实验组样本分1、2、3次粘结托槽。按所设计的酸处理与粘结托槽的次数拔除该牙并固定,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镜下的观察显示,第一次酸处理后只是部分釉柱的轻度脱钙,蜂窝样结构少而不均匀。第二次酸处理后牙釉质表面蜂窝样结构密集而规则。经一、二次粘结后牙釉质表面残留的树脂均比较少,第三次粘结后牙釉质表面相对有较多的树脂残留。结论:第二、三次粘结托槽,仍会获得较好的机械性粘合。
在正畸矫治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患者托槽脱落的情况。托槽的多次脱落,就需要进行
多次的酸处理与托槽的粘结,才能保证矫治的继续。而反复多次地酸蚀处理与粘结托槽,牙釉质的表面结构会有什么改变,这些改变对粘结效果会有什么影响,是本试验所要观察探讨的。
材料与方法
选择确定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正畸病人,利用即将拔除的双尖牙作为实验样本。按酸处理与粘结托槽的次数(1、2、3次)分成3个实验组,以拔除的正常第一双尖牙作为对照。每组3个样本,共计12个样本。应用50%的磷酸,酸处理时间为60s。粘结剂为“正畸釉质粘合剂”(型号DCT—S15B天津齿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出品)。托槽选用的是具有沟槽底板固位结构的整体托槽[1]。进行第2次、第3次酸处理与粘结时,均在上次粘结托槽后的一周左右。将上次粘结的托槽去除,如有残留的树脂以砂石轻轻磨除,然后按以上方法重新酸处理并粘结新的托槽。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牙齿样本拔除,均放入2.5%的戊二醛溶液中固定待电镜观察。扫描电镜型号为日立S—650。
结 果
扫描电镜下观察到,未做酸处理的正常牙釉质表面并不光滑,显得粗糙,没有微孔样结构。但经50%的磷酸处理60s之后,牙釉质的表面可见部分釉柱结构呈轻度脱钙,呈现出蜂窝样的凹陷。这种蜂窝样的凹陷并不规则,表现出大小不均,深浅不均,疏密不均,因而蜂窝边缘的嵴部也较厚(图1)。在第一次酸处理并进行粘结之后的牙釉质表面,仅观察到少量的树脂残留,仍能见到大面积的蜂窝样结构(图2)。经第二次酸处理并进行粘结之后的牙釉质表面,可见较大而深的蜂窝样结构。这时的蜂窝样凹陷变得密集而规则,蜂窝边缘的嵴部也变薄,残留的树脂仍不十分明显(图3)。在第三次酸处理与粘结之后,牙釉质表面蜂窝样凹陷的面积明显地少于树脂的覆盖面,树脂呈片状与条索状残留于牙釉质的表面(图4)。
图1 50%磷酸处理60秒后釉质表面结构
图2 酸处理并粘结托槽1次,去除托槽后釉质表面结构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