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远千里来到穷乡僻壤,随身是简陋的行囊;他们在基层从事最琐碎的工作,心中却充满阳光。自从2003年广西实施“西部计划”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1686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南国边疆的土地上支教、支医、支农,用充满热情的志愿行动感染和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加入。
不简单的一步,全新的一步
不考虑找工作、挣钱、赡养父母或者结婚这些“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用一年甚至两年时间到穷乡僻壤去给穷孩子上课,在农村行医看病,帮农民种香蕉,大学生志愿者走出的不简单的一步,真正迈过去却又是全新的一步。
在田阳县服务、来自江西赣州的志愿者黄华兴身材瘦削,这个沉默的年轻人在8岁时就失去了母亲,2005年毕业后刚加入志愿者队伍,6月父亲又因为脑溢血不幸去世。虽然已经在深圳一家软件公司实习并获得赏识,但他最终还是舍弃了。
“记得初中时我差一点就辍学,当时有一位好心人帮了一把才使我坚持到大学毕业。”刚刚放弃月薪3000元以上就业机会的黄华兴说,“我从农村来,尤其知道农村的难,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忙推一把。”
“没有人不想过得好一点,很多志愿者割舍了亲情、爱情来到这里,真的很不容易,作出自我牺牲看起来简单,实际上相当沉重,”共青团田阳县委书记农民琨说。2005年7月,来自香港的黄乾宇同女友一起来到广西田阳县从事志愿者服务。曾任暨南大学学生会主席的黄乾宇不怕找不到工作,却偏偏愿意到广西“吃苦”,已经成为田阳县项目办不可或缺的人手。
因为对志愿服务太有感情,曾在大新县政府法制办服务的志愿者万幸,一年服务期满以后仍然觉得“不过瘾”,接下来又被抽调选派成为一名选调生,返回大新县来到硕龙镇继续服务,结果相恋多年的女友也因此告吹。
“分手让我消沉了很久,不过一切都过去了,个人生活虽然不如意,但下基层让我很快乐。留在南昌的同学有的月薪上万,但我知道我选择了志愿服务就跟别人不一样。”在硕龙,每月只有700多元工资的万幸自称找到了感觉。
在最艰苦的地方发光发热
“甜蜜的感受,幸福的心”,在田东县右江矿务局中学支教的志愿者秦鸿元说。虽然一进校就被任命为差班生班主任,但秦鸿元在教学上的全情投入使他倍感幸福:他所带班级的成绩在全县1040个班级中曾经排在倒数5名之内,如今已经排到正数70名左右。落后的设施条件,湿热的气候,难懂的少数民族语言,加上特殊的饮食文化风俗,许多外地志愿者初到广西并不适应。
但年轻的志愿者们学会了苦中作乐:他们把停电时电脑关机叫做“非典型关机”,把乡镇志愿者叫做“总理型干部”,把住地到政府的乡间小路叫做“高速公路”,把心爱的自行车唤作“宝马”。
2003年,刚刚毕业的林保原主动报名加入广西西部计划第一批志愿者队伍,随后被派往蒙山县陈塘镇卫生院服务。在基本还是“老三样”的乡镇卫生院,林保原的牙科专业知识得以尽情发挥,两年内为老百姓拔牙2400多次,许多牙痛患者的病痛得以解除,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蒙山第一拔”,林保原也成为广西唯一获得中国志愿服务金奖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立足本职,但决不限于本职,许多志愿者在专职工作之外还努力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优势,为帮助贫困学生重返校园、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做了大量工作。”广西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李英海说。
2004年,一笔300美元的越洋汇款飞到正在田阳县一中心校服务的志愿者郑为涛手中,令他惊喜万分。毕业于体育健康专业的他不仅在体育教学方面成绩突出,在业余家访助学方面也令人敬佩。
这笔来自一名留学生的捐款就是为了帮助当时面临辍学的初一学生、孤儿龙舒秋的,正是郑为涛搜集并在网上发布的家访材料引起了海外热心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