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与作者[2]观察和研究证实;结论认为只要有表皮存在,真皮和真皮下组织就不会发生变化。
(8)移植皮瓣毛发生长:舌再造术后早期发现毛发生长活跃,且较粗大。随着皮瓣长期涎液浸渍,食物磨擦,术后1年镜检,发现真皮表面有角质层,部分角质已脱屑,表皮内可见有毛囊和汗腺,皮下小的毛细血管增生扩张。10年以上病例,未发现皮瓣上有毛发存留[2]。
(9)移植皮瓣微循环恢复:对10年以上5例用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2],直接对再造舌(皮瓣)和健侧舌(正常粘膜)进行观测,结果发现:健侧乳头中微循环多为花瓣样,有2/10是栅栏形,略呈淤滞,流态是粒流,与正常舌微循环观察相似。而再造舌显微镜检未见乳头,管袢顶尖循环形态与腕部供皮区相似。
(10)移植皮瓣味觉功能:因各类皮瓣均系皮肤,其上无味蕾,故目前多不主张把味觉功能作为再造舌的评价标准。
3.临床评价方法
关于舌再造术效果的评价方法[11~14]已有不少报道。已开始应用新的技术,以期获得客观的定量化资料,但需特殊设备,有些尚在探索之中。客观评价结合患者意见综合评价,因有直观、简便等优点,目前仍被采用。
(1)Rentschler 语言测听法:即朗读词汇(3分),语句(2.5分),物体描述(每段5分),共50分。
(2)Michiwaki法:用100个日语音节评分法,评价术后语言功能。
(3)百分制综合评价法[2]:包括形态30分(静态10分,动态分20分),功能70分(语言30分,咀嚼吞咽30分,感觉10分)。两个部分每一项又分数级标准,进行综合评价。
(4)Haribbakti法:根据患者全身健康状况、食物摄入、口腔容纳能力、咀嚼、语言、吞咽、舌的活动、肩颈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每一项又分数级评分,最后将结果与正常人进行比较。
(5)Hamlet法:对舌运动用视屏荧光镜检查与正常人对比。
(6)舌部肌电与吞咽压测定[12]:肌电分析是在舌背表面作肌电测定,计算肌电积分值,作肌电功能率谱分析。吞咽压测定是先将测压囊中注满蒸馏水,并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再将液囊置于舌背上,嘱试者轻轻闭口,作2~3次吞咽运动,记录最大吞咽压数值。
(7)口腔气流压检测[14]:术前、术后用气流压计算机分析系统检测,以观察口腔气流压变化。
(8)开发“口腔病理语言识别系统”计算机软件(简称LPCFFT),结合耳听法,评价语言功能恢复状况,用于舌再造术效果评价。
4.远期的综合评价
首先,舌再造术后功能效果优劣的评价,应着眼于远期观察,综合加以考虑:①因为术后早期受瘢痕牵拉,再造组织尚不能充分发挥真正功能;②舌属于多功能性器官,除发音外,尚应包括咀嚼、吞咽、感觉等多种功能;③舌体积与解剖外形恢复;④再造舌组织变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其次,检测方法应力求简便、客观、正确,便于推广。
作者认为,舌再造术的临床评价,不应单看语言功能,应着眼于形态和功能远期的综合评价。以百分制综合评价法和Haribbakti 法为宜。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功能性舌再造术术式的选择
根据舌缺损分类,选择合理的相应术式应进行深入研究。目前舌再造术术式有以下几种:如移植肌固有的运动神经的带蒂转移(如胸大肌带蒂肌皮瓣转移等),舌下神经与移植肌肌皮瓣固有运动神经吻合(如游离阔筋膜张肌皮瓣等),舌下神经或舌下神经肌肉蒂植入或移植于肌皮瓣内(如胸锁乳突肌皮瓣等)和剩余舌内肌的保留和动力性恢复[15]。
2.功能性舌再造术与神经再支配的研究
舌功能性重建的关键是使舌肌、移植肌及皮肤能重获神经再支配。但迄今为止,在临床研究中尚未发现令人信服的移植肌舌下神经再支配的确切报道。因此,重建舌内肌的动力功能是功能性舌再造术研究的前缘领域。
3.味觉功能恢复的探索和研究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