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种植资讯中心 Topics
显微外科舌再造术的临床评价
作者:佚名 日期:2007年01月23日 来源:不详 浏览:

核心提示:

   关键词:舌再造术 功能恢复 显微外科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舌再造术,不论在修复方法上,还是在开展这一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及神经肌肉生理的基础研究上,近20年来已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认识的提高,对手术疗效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接近于固有舌的功能,这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对舌再造术功能恢复做出客观评价,本文从临床评价和与之有关问题加以评述,以期对功能性舌再造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使之更臻完善。

  一、显微外科在舌再造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引进,使过去认为舌癌术后和口内大面积缺损无法修复成为可能,使 梦寐以求舌癌根治后立即修复舌体外形和恢复功能变成现实,这一历史性突破


性进展,显示显微外科在舌再造等方面处于重要地位,从舌再造术修复术式的演变和现状可清楚地看到应用显微外科的价值。

  理想的舌再造,除恢复舌固有的外形和体积外,还应具有运动和感觉两种功能。回顾修复术式的演变和现状,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1-8]:①创面覆盖与邻近带蒂组织瓣应用阶段;②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与肌皮瓣应用阶段;③邻近与远位带蒂轴型肌皮瓣应用阶段;④移植肌神经再支配和剩余舌组织动力性恢复的应用阶段。

  目前所谓“功能性(或动力性)舌再造”,在移植肌神经再支配和剩余舌组织动力性恢复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是难点所在,也是今后的主攻方向。

  曾有一些所谓“动力性舌再造术”报道,但移植肌的动力性恢复并不满意,或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移植肌的远期萎缩。由于移植肌的支配神经不是支配舌肌的舌下神经,因此更不会产生与剩余舌一致的运动功能。这就为保留剩余舌组织和其功能性恢复提供了依据。最近研究表明[9],舌下神经与舌神经有联系,这些联系发生在舌神经进入到舌内肌之后最初3 cm处。作者在猕猴实验中也得到了证明。

  二、舌再造术功能的临床评价

  1.影响舌功能恢复的有关因素

  (1)舌缺损分类:目前对舌缺损尚无统一的分类,舌体缺损分类可直接影响舌功能恢复的程度。

  (2)舌体缺损范围与舌剩余组织量:直接影响舌修复后的功能质量。如何尽多地保留舌组织,以及如何恢复剩余舌组织的功能,是目前尚未解决和正在研究的课题。

  (3)伴有邻近组织缺损:伴有舌根、咽侧、口底,尤其是颌骨缺损,术后的功能恢复更加困难。

  (4)修复术式:同一缺损类型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在功能的恢复上会产 生不同的效果。

  2.临床评价范围与标准

  从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应包括以下内容。

  (1)再造舌体积:临床实践证明,再造舌体积大小较舌体外形更加重要。舌体稍小,影响不大,过大反而可影响舌体运动。

  (2)再造舌外形:舌尖外形有助于发音,舌体外形在语音功能上作用不明显。

  (3)吞咽功能:舌缺损可造成误吸率上升,舌根切除后更系如此。残留舌根量多少与吞咽功能呈正相关。吞咽功能恢复程度常以进食情况作为评定标准,如正常(能吃普通饮食),一般(能吃半流质),较差(需改变体位方能完成吞咽动作)等。

  (4)语言功能:语言功能以优良(说话可完全听懂),中等(说话可大部分听懂),较差(说话仅部分听懂)等进行评定。

  (5)感觉功能:再造舌不论采用皮瓣或肌皮瓣修复,因修复的组织为皮扶均无感觉功能。如修复舌缺损同时行神经移植,皮瓣感觉功能多在6月以后恢复。

  (6)移植皮瓣色质变化:再造舌质地早期丰满,稍硬,以后逐渐柔软,2年以后多数病例皮瓣变薄。就前臂皮瓣而言,对10年以上半舌再造病例观察[2],移植皮瓣有的较健侧稍低,有的持平,未见有高出于健侧舌体平面。

  (7)移植皮瓣粘膜化:口内皮瓣移植后皮肤成分的变化与转归,过去认为皮肤变薄,柔软系粘膜化,纯属从临床形态上推测和误解。从国外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小夹板螺钉行颧弓骨折内固定的动物实验研究
    下一篇文章:耳廓组织缺损整形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显微外科舌再造术的临床评价]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网站地图 | |
    银瀚科技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