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种植资讯中心 Topics
颌骨畸形行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硬组织变化疗效评价(2)
作者:佚名 日期:2007年01月23日 来源:不详 浏览:

  *:P>0.052.1 上颌骨测量结果显示

  前鼻棘突距,面上高,上颌突距,上中切牙突距,上颌颅底角,上颌前面高,上颌平面角7个测量项目术后测量值和术前预测值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上颌骨手术后头影测量和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正颌手术是精确到毫米的手术,两者之间仍存在着差异,平均差异均值是2.14。

  2.2 下颌骨测量结果显示

  下颌突距,下颌颅底角,下颌升支高度,下颌平面角,下颌角开张度,颏部突距,B-Pg至Mp平面投影距7个测量项目其术后测量值和术前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者之间并非完全一致,仍存在着差异,且差异程度较上颌骨大,平均差值均值是2.68,标准差也较上颌骨测量项目大。

  2.3 上下颌骨关系的测量项目结果显示

  上下颌骨角,上面比下面高,Wit's测量值,上下颌骨平面角其术后测量值和术前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本文10例患者均达到了FDDC关系和面型改善的良好效果,但是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术后的头影测量值和术前的头影测量预测值之间并未达到完全一致。下颌骨的差异大于上颌骨的差异。这可能和下颌骨处于一种动态位置有关[1,7]:关于硬组织的差异本文分析有3个方面因素。第一,术前头影测量和模型外科的差异,第二,术中多因素影响操作致达不到理想的模型外科要求而导致差异。第三,术后骨块细微回复所致的差异。

  3.1 术前头影测量预值和模型外科的差异[1,8]

  这在临床上是可以解释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的CASSOS分析测量虽然可以确定牙颌畸形形成的机制,畸形部位,确定手术截骨部位,并且量化地确定骨移动的数据;但是其分析测量(1)依据正常人群的标准值来做出诊断,未考虑到个体差异,(2)模拟手术中骨的移动的方向和范围可不受限制,和临床操作中特殊的解剖结构有违,(3)头颅定位侧位片摄取时由于左右牙齿的不对称或投照条件等原因,牙齿不能重叠一致因而其FDDC关系或是骨块移动后的上下牙齿的FDDC关系很难显示。而正颌外科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良好的FDDC关系和面容协调,模型外科在观察分析FDDC关系上有着头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优点,良好的FDDC关系只能在模型外科上反映,可以从垂直向,水平向,左右向三个方面来移动,旋转骨块,使在长,宽,高三维上不协调的骨块通过移动旋转而得到协调,从而获得牙弓形态和FDDC关系的协调。因此正颌外科颌骨骨块移动是依据模型外科的数据来完成的,而模型外科是对头影测量预值测量数据作调整的。因此存在着头影测量预测值和模型外科数据的潜在差异。

  3.2 术中多因素影响操作达不到理想的模型外科要求而导致差异[2]

  在正颌手术中,严格按照模型外科数据移动骨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正颌手术中,我们充分注意恰当的口内切口,术野充分暴露;按照模型外科精确截骨;软组织与离断骨段的适当分离,使骨段达到充分松动可被动就位;移植骨的植入;准确就位,通过定位FDDC板肯定骨段移动范围与模型外科相一致;采用微型钢板或钛板在截骨线两端对称固定,钢板或钛板和骨段面面接触,可防止骨段的旋转,移动。但是外科手术是包含许多随机因素在内的过程,虽然我们在操作中力求达到模型外科所要求的移动方向及数据,但由于各种因素仍可能有微小误差,从而导致了手术和头颅定位侧位片预测数据的差异。

  3.3 术后骨块细微的回复

  Lorettak[9]指出正颌手术后骨块移到新的位置,打破了原来存在的软硬组织之间的平衡,软组织的回复;骨段及髁状突的旋转;截骨线区域的改变;正畸后代偿牙位置的改变;多因素作用的个体生理差异等均可导致骨块细微的位移。虽然术后颌间-颌板固定6~8周,但仍有因素导致术后骨块细微回复,从而导致了术后测量值和预测值的差异。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冠状切口并发症研究
    下一篇文章:颊脂垫在口腔内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网站地图 | |
    银瀚科技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