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外科资讯中心 Topics
Weyers acrofacial dysostosis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EVC2基因
作者:佚名 日期:2007年01月09日 来源:不详 浏览:

核心提示:
最近,由武汉大学口腔医学边专教授领衔的口腔遗传疾病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一个湖北地区表型为Weyers acrofacial dysostosis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EVC2基因,这一成果已于2006年1月在国际权威杂志《人类遗传学》上在线发表(Ye Xiaoqian, Song Guangtai, Fan Mingwen, Shi Lisong, Jabs EW, Huang Shangzhi, Guo Ruiqiang, Bian Zhuan. A Novel Heterozygous Deletion inEVC2 Gene Cause Weyers Acrofacial Dysostosis. Hum Genet, In Press)。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对Weyers acrofacial dysostosis综合征的致病机制研究做出了极有意义的贡献,是一项颇具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发现。

Weyers acrofacial dysostosis(Weyers头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以身材轻度矮小、轴后多指(趾)、指(趾)甲发育不良、先天缺牙、口腔系带异常增多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Ellis-van Creveld综合征是比Weyers acrofacial dysostosis临床表型更为严重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除上述症状外,患者常合并出现房室隔缺损或单个心房,因此致死率增加。2000年,国际上曾报道EVC基因突变可以导致Weyer acrofacial dysostosis和Ellis-van Creveld综合征,其中Weyers acrofacial dysostosis综合征的突变仅见1例,为一个错义突变。此外,在对大部分Ellis-van Creveld综合征患者检测时,在EVC基因中未发现致病突变。2002年,一个新的基因EVC2被克隆并发现,EVC2基因突变与Ellis-van Creveld综合征有关。EVC和EVC2基因的功能未知,两者的位置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在基因组上以头对头形式排列(head-to-head configuration),基因间距仅为1.6kb左右,可能共有一个调控序列。边专教授等在儿童牙科门诊病例中,收集到一家母子2人同时出现Weyers acrofacial dysostosis综合征表型,经家系询问和详细口腔专科及心脏彩超检查发现,这是一个连续4代22人中有11个患者的大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通过初步的微卫星标记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将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4p16,该区域正好与国外报道的EVC和EVC2基因位点重合。然而课题组在对EVC基因分析后,排除了该基因致病的可能。课题组成员经过严格的家系诊断分析确诊后,利用定位候选克隆原则,进一步对可疑的EVC2基因进行筛选,最终在EVC2基因的第22外显子上发现一个胞嘧啶的杂合缺失,此突变导致编码蛋白质的第1265位亮氨酸移码,在1266位编码正常亮氨酸处立即产生一个提前的终止密码子。与以往报道移码突变均导致常染色体隐性的Ellis-van Crevel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全舌、口底及全喉切除与重建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下一篇文章:上颌骨缺损的功能性整复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