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介绍髁状突游离再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治疗髁突颈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2例伤员16侧髁突颈骨折行髁状突游离再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CT检查。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追踪1~4年无关节疼痛、弹响及明显功能障碍,有3例面神经颞支损伤,2例轻度错畸形,影像学示髁状突形态多稍小且不规则。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损伤较轻、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并发症较少且轻微,适用于有严重移位的髁突颈骨折,髁状突的形态改变与长期影响需继续观察。
下颌骨髁状突颈部骨折后,受翼外肌的牵拉,折断的髁状突向前内移位或脱位至颞下区,由于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区域狭小,常规手术复位与固定操作极其困难,创伤较大,常难获得满意疗效。作者施行了经耳前进路髁状突游离再植重建下颌关节的方法,并用克氏针经颌下途径行骨内固定,共治疗12例患者的16侧髁突颈骨折,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该
手术方法予以介绍,并就有关问题作简要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共对12例伤员16侧髁突颈骨折进行治疗,其中8例为单侧骨折,4例为双侧骨折,男性伤员9例,女性伤员3例,平均年龄24.5岁。全部病例均有明显错畸形,经下颌关节薛氏位、关节断层、下颌曲面断层X线片和CT检查,均显示髁突颈骨折,骨折片明显向前内移位或重叠错位,已失去正常的关节形态。手术中见全部髁状突都移位至颞下区内,髁突颈残桩向上移至关节窝下方,残桩断面呈后外侧高、前内侧低的倾斜面,经向下拉开髁突颈后,在关节结节前下方的颞下区内,仔细寻找才能发现移位的髁状突,且不能复回原位。
1.2 手术方法
1.2.1 切开与分离: 全部手术在经鼻腔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垫肩,取头后仰偏健侧体位,常规消毒铺巾。沿耳屏前皮肤皱襞作4cm长切口,分层切开后分离至关节囊外侧,扪清髁颈残端位置后,在其外侧作T形切口,分离后即可发现向上移位的髁突颈残端及关节盘。
1.2.2 寻找髁突及修整骨折断面: 将髁突颈残端向下牵拉扩大间隙,用钝器械在其前内侧仔细探寻,发现折断移位的髁突后先试行复位,如不能成功则将其游离取出,去除髁状突及髁颈残端断面不规整骨质并修整光滑,用生理盐水纱布包裹备用。
1.2.3 髁状突再植与克氏针内固定: 在同侧下颌角下2cm处作1cm长横行皮肤切口,分离至下颌角下缘骨质处,用骨钻磨除或用咬骨钳咬除少许边缘骨皮质,取1mm直径克氏针一根,于此点对准髁突颈残桩方向,在下颌升支骨质内缓慢钻进,在髁突颈残端骨断面露出后,再退回至骨断面下少许。将髁状突复回关节窝内准确对位并钳持牢固,再将克氏针钻入髁突约1cm深,经检查复位与固定均满意后,于皮下处剪断克氏针,冲洗并分层创口。术后局部压迫包扎,一般不作颌间固定,常规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流质饮食两周,适当限制开口,2周后鼓励开口活动。术后三月经颌下微切口拔除克氏针,以后定期复查并作X线片和CT扫描影像学检查。
2 疗效观察
全部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张口度随术后疼痛减轻而逐渐增大,至术后三月拔除克氏针时张口度都在2cm以上。追踪观察1~4年,全部病例主观感觉疗效满意,无关节区疼痛与弹响,无面部畸形,张口度最大达4cm,平均3.4cm,可正常进食及行使口腔功能。临床检查12例伤员中7例无任何并发症,余下5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