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与牙釉质接近的透明度和折射率,使用其制作的全冠的外观颜色与自然牙相差无几,达到最佳美学效果。各国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开发出了多种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全瓷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分类、临床应用两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全瓷冠,铸造玻璃陶瓷,铝瓷冠
概述与发展历史:
牙科陶瓷具有优良的光传播和光反射特性,可以再现天然牙的半透明深度和色深度,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口腔环境中不降解,抛光和上釉的瓷面光洁,并且由于其与天然牙近似的耐磨性等显著优点,因而倍受临床医生欢迎。
早在1886年,陶瓷就开始应用于口腔修复,由于具有上述诸多优点而一直是牙科冠桥修复的重要材料。但由于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它同时存在着如抗桡曲强度低,烧结强度大,与预备牙的边缘适合性较差等缺点,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此后,人们一直试图寻找一种既美观、强度高,又便于临床制作的全瓷修复材料。100多年来,提高牙科陶瓷的强度始终为临床牙科医师和陶瓷学家追求的目标。 1903年美国密执安州牙医Charles Land采用铂箔技术用长石瓷在耐火模型上烧制出第一个色泽与天然牙近似的瓷甲冠。由于该瓷桡曲强度仅为60~70Mpa,因此瓷冠易于碎裂,应用效果欠佳。1965年Mc Lean 报告了铝瓷冠,其内核冠由含50%Al2O3的高铝瓷制成,,强度较瓷甲冠提高了近50%,从而推出了铝瓷甲冠技术。1973年Southan等人发明了一种名为Hi-Ceram的瓷甲冠,第一次采用了在耐火代型上直接烧烤铝瓷技术,克服了在铂箔上烧烤时的困难,且提高了瓷甲冠的强度和适合性。1983年Sozio等发明了Cerestore铝瓷冠,采用一种收缩极小的铝瓷材料(含85%Al2O3),用失蜡法形成铸腔,将铝瓷坯料软化,铸塑形成内冠。经高温烧烤,体积膨胀,补偿收缩,然后表面常规上瓷而成。1984年Corning和Dentsply公司推出的Dicor铸造陶瓷,通过微晶化处理后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但其通过表面着色和粘固剂调整颜色修饰出的色泽仍不够理想,且较费时复杂。1986年由义获嘉公司(Ivoclar)与苏黎世大学冠桥系共同研制的IPS 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问世,该陶瓷采用失蜡注塑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白榴石增强的玻璃陶瓷软化注入型腔,形成雏冠,表面再上釉着色而成。IPS Empress铸瓷具有美观,良好的半透明性,与牙釉质近似的折光性,良好的边缘密合性及抗折断性能,其抗桡曲强度可达160~182Mpa,此外,还有与牙釉质相似的耐磨性能。1988年9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烤瓷学术会议上,法国的Sadoun提出了一种名为粉浆涂塑(Slipt-Casting)的全瓷冠桥修复技术,后由德国Vita公司改进,以商品名In-Ceram推出。粉浆涂塑铝瓷冠的抗桡曲强度高,较全瓷修复系统的有些铸造陶瓷几乎要高3~4倍,不仅可用于前后牙单冠的制作,也可用于制作前牙三单位桥,还具有边缘适合性好,透光性好等优点。国内对同类产品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第四军医大学研制出Liko可铸玻璃陶瓷,华西医科大学开发出用氧化锆增韧的玻璃陶瓷等。
分类:根据其制作工艺和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弥散强化型材料(disperdion strengthened materials)
(1).传统铝瓷核冠:应用铂箔技术的核冠,作为传统的全瓷冠修复持续了25年,是应用最早的弥散强化型材料。其铝瓷材料含铝45~50%,抗桡曲强度为125Mpa。
(2).Hi-Ceram:是典型的弥散强化型材料,其化学性能与传统的铝瓷相似,但铝含量更高,抗桡曲强度为140~180 Mpa。Hi-Ceram核冠第一次采用了在耐火代型上直接烧烤的技术,克服了铝箔上烧烤的困难,简化了工艺过程。
(3).In-Ceram:是弥散强化型材料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铝的含量高达90%,也是采用在耐火代型上直接烧烤的技术,制作时需要烧烤数小时,抗桡曲强度较以前的全瓷冠材料提高了3倍。该材料的强度足以使其用于后牙及三单位桥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