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基础资讯中心 Topics
偏侧咀嚼对大鼠正畸牙移动速率影响的研究
作者:林立等 日期:2011年10月15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核心提示:目的 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研究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的影响及其牙周组织改变特征。

作者:林立, 林 斌, 梁甲兴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口腔科,福州 350001

  【摘要】 目的 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研究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的影响及其牙周组织改变特征。 方法 SD大鼠20只,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在2组大鼠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镍钛拉簧产生50 g正畸力,近中移动磨牙,于加力后第14天处死动物,测量比较2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并通过嗜伊红染色观察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实验组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磨牙移动速率小于对照组(P<0.01),牙周组织形态变化与对照组相近;失咬合侧磨牙移动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牙周组织形态变化较显著,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有影响。 结论 偏侧咀嚼影响正畸牙移动速率,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增强影响而减慢,失咬合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减弱影响而加快。

  【关键词】 牙移动; 咀嚼; 咬合力;疾病模型,动物

  正畸牙移动的实质是通过矫正器机械力作用于牙齿,经由牙周组织的生物学反应,最终产生牙齿生理性移位。这种正畸治疗性牙移动过程始终处于咀嚼功能活动环境之中,并同时将生理性咀嚼力和矫治力以不同方式共同作用于牙周系统,使牙齿得以在正常生理过程不中断的条件下实现正畸性移动。可见,咀嚼功能的改变必然对牙齿的正畸性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偏侧咀嚼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咀嚼功能异常。本实验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偏侧咀嚼与正畸牙移动二者之间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雄性SD大鼠20只,6~8周龄,(250±12)g[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闽)20040002号]。按随机等量分配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各10只。

  1.2 方法

  1.2.1 偏侧咀嚼动物模型建立 参照文献[1]将A组大鼠在腹腔注射麻醉下拔除其右下颌(D区)全部磨牙,用持针器夹碎牙冠,去除残根,使右上颌(A区)磨牙因丧失对颌牙,所受牙咬合力减小,左侧牙列不进行拔牙处理,使其左上颌(B区)磨牙咀嚼代偿性增强。B组未拔牙处理,可正常咀嚼。

  1.2.2 加力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将一根长5 mm镍钛拉簧(杭州新亚公司)用0.20 mm正畸结扎钢丝固定于左上颌第一磨牙与同侧切牙间,初始力值为50 g[1],弹簧测力计(4 oz,美国TP公司)测力,力的方向平行于鼠上颌平面,同时与上颌切牙第一磨牙连线平行。同法于同一只大鼠右上颌第一磨牙与右侧切牙间安装加力装置。实验过程中严密监控大鼠矫治器,若有损坏或脱落及时修理安装(图1)。

  1.2.3 牙齿移动距离测量 取一段长8 mm的拔髓针针尖部,近龈缘处插入腭黏膜,抵骨面后沿腭骨舌面至拔髓针末端到达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处。拔髓针方向与上颌切牙上颌第一磨牙连线平行[1]。于加力当天将实验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俯卧于X线摄影台上,由水平仪确保X线摄影台台面水平。拍摄时,X线垂直进入标本,每次拍摄前需校正标本、X线球管(日本DP8牙科X光机)、胶片三者间关系,以确保拍摄可靠性与可比性。于第14天处死动物后重复以上操作。X线片均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技师严格按照投照标准拍摄。

  1.2.4 标志点的设定及牙移动距离的确定 设点将头颅X线片以1∶1的比率和300 dpi的分辨率扫描,输入电脑,Imageplus5.0生物学分析软件测量分析,分别标记拔髓针近中端的顶点A及拔髓针远中端点B(双侧AB长均为8 mm)、上颌第一磨牙颈部近中顶点C和C’,同侧切牙颈部远中顶点D和D’(图2),测量AB、CD、C’D’间距离,每个值均测量3次,取均值,依据如下公式确定牙实际移动距离。所有操作均由一人独立完成。

  lCD实际=lCD×8 /lAB

  l牙实际移动=l牙移动后-l牙移动前

  图2 牙移动距离的测定

  Fig 2 The measurement of teeth movement

  1.2.5 组织学标本的制备 于第14天处死各组大鼠。取带有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槽骨的组织块,放入10%福尔马林液(pH 7.4)固定24 h;10%EDTA脱钙4周,每3 d更换1次新液;脱水、常规石蜡包埋;每个标本按平行于牙长轴方向做近远中向连续组织切片,片厚5 μm;常规HE染色。取可见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的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各组大鼠牙周组织牙周膜间隙宽度,牙周膜纤维排列情况,牙周膜组织中血管的变化,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分布与生成,牙周组织中的透明性变,以及新骨形成的情况等。

  1.3 统计学处理 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Student’ t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大鼠牙移动距离 实验组大鼠加力14 d后牙移动距离左右侧分别为(0.394 1±0.001 1)mm、(0.737 3±0.001 9)mm,对照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左右侧分别为(0.444 0±0.000 5)mm、(0.449 4±0.000 4)mm。

  2.2 各组大鼠牙移动情况间比较 结果见表1,2。从表1可见:校正模型方差分析F值为248.488(P<0.001),说明所用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用来继续判断模型中系数有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各组移动距离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大鼠左右侧牙移动与有差别。从表2可见:对照组大鼠左右侧牙(正常咀嚼)移动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80);实验组大鼠左侧(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牙移动量小于对照组大鼠左、右侧牙移动量,2者间差别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大鼠右侧(失咬合侧)牙移动量大于对照组大鼠左右侧及实验组大鼠左侧牙移动量,两者间差别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表1 不同咀嚼状态下牙移动距离方差分析表2 不同咀嚼状态下牙移动距离测量方差分析

  2.3 组织学观察 加力14 d后,对照组B大鼠牙周组织呈现压力侧牙周膜间隙小于张力侧,牙周膜纤维排列与受力方向一致并呈现较规则致密影像,被压扁的血管内见红细胞,靠近牙冠的牙槽骨吸收明显,靠近牙根部仍有较厚骨壁,骨表面陷窝内有大量破骨细胞存在;张力侧牙槽骨表面新骨沉积增厚,新形成骨小梁表面见大量成骨细胞。实验组A大鼠代偿性咀嚼增强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形态学与对照组相近,但组织结构较对照组致密,牙周膜宽度较宽。实验组A大鼠失咬合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切片则呈现牙周膜结构稀疏,纤维、细胞排列明显紊乱,细胞数量减少,牙根向近中倾斜程度大于其它两组,牙槽骨骨皮质变薄,骨髓腔增宽,骨组织疏松。近中骨壁凹凸不平程度加重,牙周组织出现萎缩破坏倾向(图3)。A:对照组;B:代偿性咀嚼增强组;C:失咬合组.

  

上一篇文章:正畸治疗在前牙美容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文章:安氏I类拔牙与非拔牙病例牙弓宽度变化的对比研究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偏侧咀嚼对大鼠正畸牙移动速率影响的研究]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