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就披露一下细菌这一无赖是如何死缠上牙齿的,口腔内的防御系统又是如何英勇抗击无赖者的。
第一步:细菌附着
外源性微生物进入口腔后首先与唾液接触,这些微生物可由唾液中定居至口腔上皮、牙齿、牙龈沟或口腔内的修复体上,若微生物不能在这些部位中的某一处定居,最后则随着吞咽被排除。因此,一种微生物若能成为口腔菌系中的一个菌种,必须具有粘附至口腔表面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细菌附着。
细菌在口腔中的附着取决于以下四种因素:
接触:指宿主与微生物能密切接触,产生相互作用。
细菌数量:指特定时间内进入口腔的微生物数量。如变形链球菌需10倍于血链球菌的数量才能吸附至牙釉质上。
接触频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微生物进入到特定环境的次数。
吸附:它是微生物附着到口腔表面的最后一个必要因素,包括微生物与口腔表面的相互作用。
各种口腔细菌附着到牙面及口腔表面的能力有很大差别,即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这是由于各菌种对口腔表面的特定部位具有特殊亲和力和吸附能力所致。
从理论上讲,细菌在牙面上的聚集可从牢固附着并继续生长繁殖的单个细菌开始。然而在上皮部位,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于上皮不断脱落,细菌要在上皮表面附着,这些细菌必须具有非常大的选择性。在上皮脱落之前能使其后代从上皮表面脱落,以使这些游离的微生物能重新附着到新的上皮表面。其周期必须包括细菌附着、生长繁殖、从上皮表面脱落和再附着。
第二步: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一旦吸附至口腔组织表面或其他的微生物上,它们必然进行细菌(B)在上皮(E)表面陈代谢并成为口腔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定居示意图(S为唾液)而保留下来。这便是细菌的滞留。滞留是一个主动过程,它取决于吸附细菌的代谢活动和生物合成能力。大多数进入口腔并吸附至口腔表面的微生物迅速脱落,并通过唾液流动或上皮细胞剥脱而被排除。保留下来并成为口腔菌系成员的微生物所具备的条件是:它们所吸附部位的物理和化学环境适宜于其生长繁殖,并能提供足够的营养,或是这些微生物能从各个方面适应这些环境条件。因为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适应性实际上是微生物定居的先决条件。只有那些能按不断变化着的口腔环境调整其生长条件的菌种才能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被保存下来。
文章签收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