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和牙病均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过程中,个别病例表现牙痛明显,心血管病症状迟发,给口腔科医生造成假象和干扰,而误诊误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重表现,发病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约有1/3~1/2的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前死亡,若能及早发现梗死前先兆症状并予以处理,可避免梗死发生或使梗死范围缩小。通常认为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是以持续及较剧烈的压榨样胸痛为主。但实际上,有小部分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其表现不一定是胸痛,还可以表现为牙痛、双上臂疼痛、上腹部疼痛等。心源性牙痛是指少数不典型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引起牙齿的疼痛。根据本组统计,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是最常见的诱因,牙痛多发生在左下颌,且不能定位,阵发性剧烈疼痛、钝痛、压榨样痛或紧束样疼痛等,多数患者伴有心血管系统症状,且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牙齿检查无阳性体征,发作持续时间从1~5min,甚至更长时间,心电图有明显的异常改变。
一般来说,在人体的皮肤、肌肉、骨骼肌等处发生的病变与疼痛的部位是一致的。例如,胫骨发生肿瘤时小腿疼痛,肩周发炎时肩周疼痛。但是,当内脏有病变时,有时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疼痛与病变部位不一致。内脏病变能够引起附近或者远处体表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叫做牵涉痛。中枢兴奋学说的理论认为,牵涉痛是由于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痛性感觉冲动兴奋了一些其他的联络神经元,引起它们发生反应,就好象受到了来自自己的第一级外周神经元的传入性冲动的刺激,因此,它具有以下2个基本特征:①牵涉痛完全依赖于原发性疼痛原因的存在而存在,当原发性疼痛被止住时牵涉痛也停止;②牵涉痛和疼痛的扩散都因中枢性机制而发生,而且主要与深部来源的疼痛有关。因此,它不能在发生牵涉痛的部位通过局部封闭、抗炎等方法而缓解疼痛。
心肌缺血、心绞痛可引起心前区、左肩背部、左臂内侧直至小手指疼痛,甚至会引发牙齿疼痛及左侧面部疼痛。心源性牙痛属一种牵涉痛,牵涉痛通常是疼痛主诉的一部分,但当来自伤害刺激实际部位的疼痛被调节和抑制,直至不被意识感知时,牵涉痛可构成全部主诉。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时引起心内代谢产物聚集过多,刺激心内感觉纤维,反射到大脑皮质的过程中的“错位”而产生牙痛感觉。某些冠心病患者由于合并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而导致动脉硬化及血管张力破坏,三叉神经供血受阻,由于受阻点不同,疼痛表现的部位也存在差异。另外,由于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改变,痛觉迟钝及神经末梢感觉障碍也可使症状产生不典型。且心肌梗死因部位、年龄、痛阈高低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老年人因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此类患者往往无典型胸闷、气短等,而以放射部位的疼痛为主诉。
文章签收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