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牙膏”话题近来很火,牙膏安全隐患还有不少——
牙膏天天入口 安全国标缺失
每天要和人类口腔“亲密接触”的牙膏,目前身陷“安全门”。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除了近来大家关注含氟牙膏问题,就连刷牙产生泡泡,也让人放不下心。我国的牙膏国标中,安全标准尚是空白,专家都争不出个所以然来,消费者更是“没方向”。
泡泡暗藏“杀机”
“刷牙多了也不好!”年逾60的李先生牙龈病变,本以为:配合用药治疗外多刷牙可以消炎抗菌,不想把牙床刷出一条血痕,常年不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史俊南教授等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揭示:这是牙膏泡泡干的坏事。
刷牙有泡泡,是因为牙膏里含有一种常用的去垢成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史俊南等在实验中发现,当SDS浓度达到0.01%后,牙周膜细胞出现肿胀、脱水和崩解现象;浓度达到1%时,牙周膜细胞全部死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陈洪在细胞毒理实验中也得到类似结果。
据了解,普通牙膏中SDS发泡剂的含量通常在2%-2.5%,不少人刷牙后感觉口腔发干,就是SDS“作祟”。成人的口腔细胞充满活力,极易恢复,对此感觉尚不明显。“但是,儿童刷牙,容易漱口不净或误吞牙膏,多少会把一些SDS吃进肚里。”陈洪说,“SDS进入人体后的毒性如何,还有待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
成分互相打架
SDS的“劣迹”,还不仅止于此。对牙膏中添加的某些特效药物成分,它也常常“是非不分”。3年前,白猫股份上海牙膏厂开始研制抗体类牙膏——用鸡蛋卵黄中的免疫球蛋白取代氟,防治龋齿。不料,该抗体加入普通牙膏后,活性全无。研究人员逐一遴选牙膏成分后发现,罪魁祸首也是SDS发泡剂。
目前,牙膏广告里的特效成分铺天盖地,但真正通过严格实验证明“其活性成分不会被发泡剂等其他牙膏成分杀伤的”却不多。牙膏与食品药品一样,都是入口产品,享受的待遇却差很多。我国从去年才开始实行牙膏生产许可证制度,而由2002年沿用至今的牙膏国标中也没有设立安全标准。“正规厂家为树立品牌,会参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质量控制,而小牙膏厂的产品安全就说不清楚了。”一位牙膏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呼唤安全标准
“以前,我国对牙膏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多,牙膏国标中也没有安全性指标。”史俊南说。现有的牙膏国标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仅在理化指标中对泡沫量作了规定。但对泡沫中的SDS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安全更无从谈起。至于目前占市场90%以上的功能性牙膏(如中药、西药、美白、脱敏牙膏等),就更没有国标可循了
下一页